彰顯“經濟大省挑大樑”的教育擔當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樑。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樑的着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
出席全國兩會的江蘇教育系統代表委員和會外幹部師生紛紛表示,要將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轉化爲自覺行動,深刻領悟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矢志奮鬥、砥礪爭先,立足本職工作推動教育支撐國家戰略、滿足民生需求,在助力經濟大省挑大樑上彰顯更加強大的教育擔當。
牢記囑託,明方向啓新程
3月6日,江蘇省教育廳第一時間安排“第一議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江涌表示,江蘇教育系統將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立德樹人行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職業教育融合促進行動、高等教育築峰引領行動等十大行動,加快建設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改造提升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幼兒園,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擴大高中學位供給,按照國家部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步一個腳印把教育強省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奮力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作示範。
又一次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張曉宏感觸很深。他說:“蘇州大學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大文章’,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南京財經大學將以更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聚焦科技創新,緊緊圍繞‘財經底色’‘糧食特色’,加快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大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和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強化學校糧食和財經類智庫以及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推進有組織科學研究和有組織成果轉移轉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張利民表示。
“以更加強烈的擔當、更加積極的作爲,奮力譜寫建設電子信息領域世界一流大學新篇章。”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郭宇鋒表示,將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柔性電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學科專業與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超前佈局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方向,紮實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全力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
創新奮進,破難點促發展
“要着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視野宏闊、內涵豐富,讓大家備受啓發。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涉農高校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明瞭方向。”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表示,學校將圍繞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爲主線,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努力培育國家級智能農機裝備先進製造業集羣,助力江蘇成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我和團隊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化基礎研究,着力解決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難題,推動成果轉化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副院長王立峰說。
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周治說,學校將發揮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參建高校優勢,推動更多高價值科技成果與區域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持續建強江蘇省概念驗證中心和南京市先進材料中試服務平臺,以“優勢學科+優勢產業”着力打造行業共性技術載體。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辦公室主任姚煒告訴記者,學校將聚焦產教融合生態建設,服務國家職教改革戰略和長三角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需求,打造“現代服務業+數字技術”專業羣,積極拓展校企協同育人廣度、優化人才供給結構。
立足民生,辦實事提質效
圍繞“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江蘇教育系統廣大師生反響熱烈。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們使命在肩。”南京市科利華中學黨總支書記諸謙說,學校將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深化師德師風建設,以優質師資賦能優質教育。同時,開展教育集團學校幫扶合作,分享優質教學經驗和資源,不辜負人民羣衆的信任和重託。
“我們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核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爲支撐,以深化改革創新爲引擎,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爲羣衆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讓羣衆的教育幸福觸手可及。”鹽城市鹽都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卞桂富說。
“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關乎國計民生。”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鵬說,學校將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中汲取奮進力量,加快推動醫院製劑、經典名方等一批“中國藥”研製,增進民生福祉。
“作爲新時代農科學子,我們迫切希望將科研成果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實踐,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上。”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王炳翔說,他和同學們將努力構建“智慧農場+職業農民培訓+電商助農”立體服務網絡,爲美麗鄉村、農業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阿妮爾)
作者:阿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