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青年入鄉“三重奏”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方堃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李家鎮化石修復工坊裡,從新疆遠道而來的青年張鵬鵬用毛刷輕撫4億年前的岩層,窗外是慕名而來的研學團隊;在該市的另一個鄉鎮壽昌,川妹子“阿潤”的漢服袖口翻飛,鮮辣的豆腐包香氣混着直播間的點贊聲飄散;再看蕭山區浦陽鎮的“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的智能溫室裡,“95後”技術員趙鑫調試着物聯網傳感器,數據實時傳入湘湖實驗室的雲端系統……如今,這些散落在杭州鄉村的青春身影,正悄然拼接成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最生動的要素流動畫卷。
今年以來,杭州將青年入鄉發展作爲縮小城鄉、地區和收入“三大差距”的關鍵抓手,以“千萬工程”爲牽引,以推動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爲核心,聚焦“引、育、用、留”全鏈條精準發力,持續壯大鄉村生產經營、電商促富、農旅發展、文化藝術等“十路人才”隊伍,讓新農人成爲興農人。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累計培育現代新農人6.18萬人。
“這場實踐不僅爲杭州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更將青年入鄉從單純的人才工程,升級爲推動城鄉要素重構的戰略舉措,爲杭州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城市範例提供人才支撐。”杭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偉民如是說。
制度創新:構建全鏈條政策生態系統
在“全省建設1000個青年入鄉實踐站點”的民生承諾清單上,杭州帶着123個站點率先響應發出集中招募令,其中80%的站點如星子般佈局在“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上。這些站點看似尋常,背後卻是省市政策的深度耦合:省級層面部署“縣鄉村一體化”人才改革,杭州則創新推出“夢想工位+實踐站點+青創園”梯度空間。僅建德市一地,就釋放2231個鄉村創業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供給的精準性令人印象深刻。蕭山區出臺的兩個三年行動計劃,從“引、育、用、留”全環節明晰方向,爲“農創客”項目提供最高1000萬元補助,去年撥付扶持資金超過353萬元。這種真金白銀的支持,與臨平區“臨耘創客”評價體系形成呼應,後者從95名申報者中評定42名星級創客,直接帶動365個就業崗位和村集體增收1478萬元。
杭州市級層面則整合全市1600萬元配套資金,彙編青年入鄉發展生活補貼、住房補貼、創業補貼等政策“明白紙”,讓青年入鄉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才評價機制的革新,杭州在全省率先將“鄉土專家”“鄉村工匠”“農創客”納入高層次人才認定序列。目前在蕭山區,就已認定10名農業領域F類人才,並推薦17人蔘評杭州市級高層次人才。這種打破學歷、職稱壁壘的做法,讓身懷絕活的“田秀才”、深諳流量的“數新農”站到聚光燈下,也讓更多青年看到鄉村發展的職業前景。
這當中,政策的協同性更得以充分顯現。“春雨計劃”提供授信額度479餘億元,“春暖計劃”提供風險保障近440億元,爲青年創業解除資金後顧之憂。富陽區推出的“返鄉貸”“青創貸”實行“一站一員”包聯,建德市則通過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專項賽“以賽引才”,形成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的服務網絡。這種全域協同的政策生態,爲青年入鄉搭建了堅實的“四樑八柱”。
平臺賦能:打造城鄉融合實踐共同體
在杭州,青年入鄉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爲,而是被納入精心設計的平臺網絡。這些平臺既是創業的孵化器,更是城鄉要素交換的轉換器,讓青年成爲連接城市智慧與鄉村資源的紐帶。
“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的“科創+農創”模式頗具代表性。這個由政企村農共建的實踐站點,打造“基地+基金+實驗室”的全鏈條載體,90餘座農業溫室與1000畝試驗田構成了“科研生態圈”,讓高校實驗室的成果得以快速轉化爲田間地頭的現實生產力。其設立的1000萬元創夢基金,已支持39家企業入鄉創業,帶動338名村民就業,人均增收1.4萬元。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平臺,爲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從論文到產業的完整轉化通道。
臨平區的大運河農創園則探索出文化賦能的路徑。作爲省級“農創客”孵化平臺,這裡聚集的21家企業和50名創客,將非遺傳承、文化研學與農業結合,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機。再看全區,持續三年舉辦“農創圓桌π”活動,促成20多個技術合作項目,證明鄉村平臺不僅能產出農產品,更能創造文化價值。
建德市的實踐站點更是展現了山區縣的特色智慧。三都鎮共19個行政村,其中有11個面臨着“老齡化+空殼化”的現實困難,一套“鎮聘村用”機制讓高山村迎來轉機:鎮政府招考青年人才,經老黨員3個月“手把手”帶教後派駐山村。周昊澤、吳海燕等“90後”就這樣走進香榧難銷的大唐村,將百元三斤的原料變成80萬元產值的香榧巧克力。這套被寫入浙江鄉村振興創新案例的做法,正在爲更多“後繼無人”的偏遠山村提供解題密鑰。
這些平臺雖形態各異,卻共同構建起青年入鄉的“成長階梯”。今年以來,杭州還不斷完善鄉村人才培訓體系,全面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理論實踐融合的新型鄉村人才培育體系,提升鄉村人才素養和技能。打造“杭農學堂”數字化培訓平臺,貫通浙江省“浙農人”應用系統,推動培訓供需“一鍵匹配”。這種梯度佈局既保證了資源的集中效益,又兼顧了鄉村的差異化需求,爲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青年入鄉者提供了精準匹配的平臺支撐。
生態培育:築牢青年的成長根基
讓青年不僅“走進來”,更能“留得住”“幹得好”,考驗的是鄉村生態的系統性培育。陳偉民介紹,一直以來,杭州力爭通過構建創業有扶持、成長有路徑、生活有溫度的全週期生態,讓鄉村成爲青年實現價值的“理想地”。
在不斷升級“加油包”、加大青年入鄉保障力度的基礎上,杭州還成立了入鄉青年“陪跑團”,組建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建設專項工作組,明確分管領導和聯絡員,建立“市—縣—鄉—導師”四級聯絡服務體系,支持年輕幹部與進站青年“結對陪跑”。
當然,對於青年而言,成長路徑的清晰化至關重要。對此,杭州不斷加強校地協作,在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6家高等院校設立青年入鄉聯絡站,探索建立大學生入鄉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同,開展“青年實幹家計劃”,幫助15家站點對接50名大學生入鄉實習就業。
在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嶺後社區的“夢想工位”裡,浙江傳媒學院播音系畢業生裴洪彬第一次觸摸到鄉村振興的脈搏。今年年初,他帶着電競團隊扎進嶺後社區的“知青山舍”,成立了數字工作室。鼠標輕點,線上200人的團隊同步協作;推開木窗,江風裹着山林的溼潤撲面而來……眼下,建德與17所高校聯盟結出累累碩果,化爲校地合作“從一紙協議到滿園春色”的生動註腳。
“在這裡,我不是客人,是新村民。”裴洪彬的這種歸屬感,源自當地把落戶、住房、社保、創業資助等20餘項措施打包成“入鄉錦囊”,爲外籍創業者定製“拎包入住+一站代辦+文化融入”服務。
情感紐帶也常在細微處生長。餘杭區的徑山書院打造“徑山戀·鄉村緣”品牌,通過婚戀交友活動幫助青年建立社會聯繫,已有兩對情侶婚後留鄉創業。淳安縣姜家鎮優旺農業設立青年人才之家,開展鄉村音樂會、手工DIY等活動,讓青年在工作之餘找到歸屬感。這些看似細微的舉措,卻有效破解了鄉村青年“社交圈窄”的痛點,讓他鄉變故鄉。
從錢塘江畔到天目山麓,如今在杭州,青年返鄉入鄉蔚然成風,成爲了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而人才的迴歸,也帶來了資源回鄉、項目迴流,暢通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如今,這種生態式培育正產生顯著效果:今年以來,杭州的“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帶動206個村集體經濟增收5600餘萬元,帶動5478名農戶增收7700餘萬元。其探索也證明,當政策從“單項扶持”升級爲“系統集成”,青年返鄉便不再是情懷驅動的偶然選擇,而是價值重塑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化“千萬工程”、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之舉。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