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買美債的臺灣人,虧得太慘了

在過去數年間,中國臺灣地區投資者向美債ETF瘋狂注資約730億美元,而如今僅5月就面臨高達12%慘痛虧損。臺幣近期強勢升值加上美債下跌形成"完美風暴",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贖回潮,對市場造成進一步衝擊。

據媒體週三報道,今年早些時候,《經濟學人》發佈的半年度巨無霸指數(衡量貨幣購買力)顯示,在58種貨幣中,臺幣對美元被低估了58.8%,是所有被評估貨幣中被低估程度最嚴重的。這種偏離已持續多年,並在過去十年間達到驚人水平。

然而,分析稱臺灣地區投資者非但沒有將此視爲警訊,反而在海外資產上大舉投資,天真地期望貶值能夠持續。

如今,隨着臺幣急劇升值,美債大跌,不僅臺灣地區壽險業陷入困境,大量散戶也面臨嚴峻的損失。中國信託投資部門主管Ryan Chang估計,考慮到美國債券名義損失和臺幣升值帶來的貨幣損失,5月份臺灣地區投資者平均已承受約11-12%的損失。

例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行業ETF——元大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自4月初以來該ETF市值已縮水13%。若將美聯儲開始提高利率以來標的債券的損失計算在內,該基金自2017年初成立以來已經虧損了近三分之一。

寶島債(美債)ETF:從“狂熱追捧”到“加速贖回”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擁有全球相對較大規模ETF產業地區之一,截至2024年底臺灣地區ETF持有1960億美元資產,佔投資基金總資產的66%,相當於臺灣地區每人平均持有近8400美元的ETF,其中債券ETF佔據很大比例。

2018年,臺灣地區監管機構試圖抑制"寶島債券"(Formosa bonds)市場(海外借款人在臺灣向臺灣投資者發行的美元債券),而爲繞過寶島債券持有上限,當地投資業培育了"寶島ETF"生態系統,這些在本地上市的工具轉而購買美元債券。由於這些技術上被歸類爲本地股票,它們避開了上限限制,但底層證券仍主要是美債。

這一策略受到從臺灣地區機構投資者擴展到本地散戶的追捧,根據晨星數據,2019年至今年1月間,臺灣地區投資者買入730億美元美債ETF,主要投向20年期以上美債基金以及長期公司債。截至3月底,整個臺灣地區固定收益ETF板塊價值爲940億美元。

然而,如今臺灣地區投資者已經不再熱衷於這些。他們從2月和3月開始撤資,約有11億美元被提取,晨星目前僅有臺灣地區八分之一債券ETF的4月數據,但僅這些基金就出現了11億美元的淨流出,表明在5月臺幣匯率大幅波動之前,投資者已經開始在贖回

而且贖回潮正在加速,4月份淨贖回達8.17億美元,高於3月份的5.04億美元和2月份的1.92億美元。儘管尚未獲得5月的全面資金流動數據,其總資產目前爲78億美元,低於4月底的94億美元峰值。

儘管最近出現損失和贖回,臺灣地區美債ETF的總資產仍是2019年初規模的10倍,意味着仍有大量資金面臨風險,任何進一步的投資者撤退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