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板塊,開啓牛市行情
近期,受印巴衝突催化,A股軍工板塊迎來一波上漲行情。
若只是簡單的事件催化,行情一般缺乏可持續性,自然沒有分析的必要。問題是,本輪軍工行情,既有業績,也有邏輯,疊加事件催化,有望迎來短期情緒修復與長期邏輯共振的窗口期,值得重點關注。
週期反轉:從“弱現實”到“強預期”的跨越
軍工行業的週期性特徵與其戰略規劃緊密相關。“十四五”初期,國內軍品訂單的集中釋放推動行業進入高景氣階段,但受節奏調整影響,“十四五”後期軍工訂單放緩,軍工板塊進入週期下行階段。
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核心軍工企業收入增速中位數自2012年以來首次轉負,歸母淨利潤增速創近20年新低,反映出階段性供需錯配與訂單延後的壓力。然而,這一“弱現實”恰恰爲2025年的週期反轉埋下伏筆。
1. 需求端:規劃收官與補償性訂單釋放
從歷史經驗看,五年計劃的最後兩年往往是訂單集中落地的窗口期。疊加“十四五”後期訂單節奏放緩,2025年作爲收官之年,“補欠賬”壓力下,軍工行業面臨關鍵裝備交付的衝刺任務。
結合上市公司公告來看,部分企業明確2025年營收計劃較2024年翻倍,折射出下游需求的強勁修復動能。
“十四五”收官,疊加2027年建軍百年目標的臨近,“十五五”新一輪軍備採購計劃釋放在即,軍工行業需求不僅短期迎來拐點,中長期也具備剛性支撐。
2. 供給端:產能釋放與庫存消化
2024年,軍工板塊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6.3%,存貨同比增長3.9%,營業收入則同比下滑1.2%。存貨與應收賬款增速顯著高於收入增速,表明行業存在庫存壓力和回款壓力,折射出行情的短期困境。
反過來看,隨着需求側的確定性回暖,2025年行業經營壓力有望大幅緩解,低基數效應下,表現經營業績的明顯改善,爲估值擡升創造條件。
3. 新質生產力驅動:無人化、智能化與跨界融合
軍工行業的增長邏輯正從傳統裝備放量向技術迭代升級轉變,無人裝備、軍事智能化、衛星互聯網等新域新質領域成爲核心增長點。
以無人機爲例,2024年珠海航展上,彩虹-9、翼龍-3等型號受到廣泛關注;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軍民融合場景的爆發,則進一步拓寬行業天花板。政策層面,“大軍工”戰略納入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領域,推動軍工與民用產業雙向賦能。
逆全球化下的軍貿機遇:從“內循環”到“外循環”的突破
全球地緣衝突頻發與貿易保護主義擡頭,推動各國安全訴求持續升溫。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2024年全球軍費開支同比增長9.4%,創冷戰結束以來新高。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軍工憑藉性價比優勢與自主可控能力,正加速重塑全球軍貿格局。
1. 軍貿邏輯強化:衝突催化與份額提升
近期印巴衝突的升級,直觀體現了地緣事件對軍工行情的短期刺激。
巴基斯坦作爲中國軍貿核心夥伴(佔中國軍貿出口總額的63%),其裝備採購需求直接利好戰鬥機、防空系統等產業鏈。
長期看,全球軍貿市場呈現“西縮東進”趨勢:俄羅斯受制於俄烏衝突產能萎縮,美國裝備價格高企削弱競爭力,而中國憑藉殲-10CE、LY-80防空系統等產品,在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當前中國軍貿全球佔比僅5.8%,較美俄仍有數倍空間,增量市場廣闊。
2. 供給能力躍升:技術突破與產能外溢
經過多年技術積累,中國軍工已實現從“跟隨”到“並跑”的跨越。
例如,國產航空發動機壽命週期大幅延長,縮小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支撐軍事信息化升級。
產能方面,隨着國內需求逐步飽和,部分高端裝備產能(如無人機、導彈)開始向軍貿出口傾斜。2024年珠海航展簽訂2856億元合作協議,印證外需市場的強勁潛力。
3. 政策支持與合規化發展
近年來,商務部等部門出臺《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推動軍貿合規化、體系化發展。政策既規避了技術泄露風險,又爲優勢產品出口鋪平道路。在此背景下,中航工業、航天科工等央企已將拓展軍貿列爲核心戰略,民參軍企業如高德紅外亦加速佈局國際訂單,正形成“央地協同、軍民融合”的出海格局。
避險屬性與主題共振:進可攻、退可守的配置價值
在關稅壁壘高築、宏觀經濟波動的環境下,軍工板塊的“避風港”特質凸顯。
1. 避險邏輯:國產化率與逆週期屬性
軍工行業國產化率超95%,核心領域(如芯片、材料)已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受外部供應鏈衝擊極小。同時,國防開支的強計劃性(2025年中國軍費預算增長7.2%)賦予行業逆週期韌性。在製造業出口承壓的背景下,軍工成爲少數不受關稅直接影響的板塊之一。
2. 主題催化:新質生產力與國企改革
軍工與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國家戰略新興領域高度重合。例如,低空經濟衍生出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萬億級市場;商業航天推動衛星互聯網建設,撬動地面設備、測控服務等產業鏈。政策層面,國資委推動軍工央企“做強做優做大”,資產注入、併購重組等國企改革舉措有望激活板塊估值。
3. 估值重塑:從“週期”到“成長”的認知切換
傳統視角下,軍工板塊受訂單週期波動影響顯著,但新質領域的拓展正在改變這一邏輯。例如,軍用無人機技術向民用巡檢、農業植保等場景滲透,疊加軍貿邏輯強化,正打開長期成長空間。隨着底層邏輯的切換,軍工板塊估值修復空間可觀。
行情展望:短中長期邏輯的共振演繹
作爲兼具“戰略安全”與“高端製造”雙重屬性的特殊板塊,軍工行業不僅承載着國防現代化的使命,更在國家產業升級和逆全球化趨勢下展現出獨特的投資價值。
現階段,A股軍工板塊的投資邏輯正從單純的“事件驅動”轉向“基本面+主題+避險”的多維驅動。在週期反轉、軍貿擴張與新質生產力的共振下,行業兼具beta彈性與alpha機會,值得重點關注。
短期,地緣衝突與財報“利空出盡”驅動情緒修復。印巴衝突等事件對軍貿鏈的催化仍在延續,且一季報後行業暫無新增利空,板塊具備持續反彈基礎。
中期,“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規劃接力,行業需求有望逐季改善。新域新質裝備放量、軍貿出口增長、國企改革深化三大主線將支撐業績回升。
長期,國防現代化與全球安全格局演變賦予行業確定性。2027年建軍百年、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現代化的目標,將持續牽引行業高景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