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小野大補漏網…釋憲、二次修法陷長考

圖/本報資料照片

財劃法修法後機關受影響計劃

儘管行政院已對《財劃法》修正案祭出覆議手段,但在國會朝小野大結構下,覆議案几乎篤定100%會被在野黨否決,後續觀察重點,將是執政黨是否又會走上相同的老路,聲請暫時處分及釋憲,藉此拖延新法施行的時間,亦或推動二次修法補漏網,也是可能救濟途徑之一。

回顧四個月前《財劃法》修法歷程,不論朝野,這場中央與地方的搶錢大戰始終充滿政治算計。一方面,掌握人數優勢的國民黨欲以地方包圍中央,從最一開始就「油門催到底」,由中央黨部下軍令,要求該會期一定要完成法案三讀,更一度喊出增釋5,777億元主張。

另一方面,執政的民進黨明知「表決部隊」必輸無疑,卻遲遲未端出研議已久的對案版本,只堅持以「反對修法」的強硬姿態迴應,若以事後諸葛來看,毋寧也因此喪失與在野黨協商、辯證各法案版本優劣的機會,導致後續衍生出多種衝突和亂象。

雪上加霜的是,最終新版《財劃法》要求中央額外釋出3,753億元,大幅改變中央與地方財政結構,後續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又遭在野陣營大幅刪減,引發各部會輪番哭窮。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直指,《財劃法》修正案與總預算案有競合關係,立法院同時將兩案一併送到行政院,可能引發生效前後順序的爭議,影響國家財政。尤其《財劃法》修正案沒有並同檢討事權分配,進一步擴大城鄉差距,大幅削弱行政權,造成中央政府部分施政項目無法順利推動或延續。

目前,行政院長卓榮泰已下令重新盤整2024年覈定的補助案件及預算,其中地方補助項目除了牽涉弱勢福利政策部分外,都先凍結50%,並將收回重新覈定;至於受影響的補助款究竟有多少,各中央部會仍在持續盤點,將來勢必得在政策上做調整。

卓榮泰先前也露口風,希望能有更充裕的時間,由中央與地方就垂直、水平分配做更合理討論,行政院也可在今年內提出各黨團、中央地方政府都可接受的版本再來執行。外界解讀這代表院版《財劃法》修正草案有望出爐,惟在國會席次結構不變狀況下,是否有機會推動二次修法仍是未知數,導致層峰陷入長考。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建議,地方自治有賴財政自主,因此《財劃法》非修不可,但本次修法重點僅討論財源,未釐清中央地方錢權、事責歸屬,建議行政院認真面對,儘速讓法律生效,再提出新版本修正相關漏洞,例如,可擬具「日出條款」及規範縣市歲出膨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