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工客服,爲啥這麼難
“打客服電話就像闖關,它只會重複說‘好的’,卻辦不了事。”家住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前段時間搬家後,想解除出租房繳納電費關聯的手機號,卻因聯繫客服太費勁而一拖再拖。
不少消費者發現,現在打客服電話,想找到人工客服非常難,接電話的智能客服經常是“已讀亂回”。智能客服日益普及,但消費者未必“買賬”,該如何破局?
人工客服玩起“躲貓貓”
“以前打客服還能跟人說說問題,現在這些智能客服對老年人很不友好,電話裡選項特別多,搞不懂也找不到活人幫忙。”重慶市民康奶奶告訴記者,她近期想報修電視,致電企業客服,選項過於繁瑣還找不到人幫忙,特別無助。
答非所問、找不到人工客服……不少消費者反映,一些在線和電話智能客服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成了常態。
“我就想溝通一個售後問題。”北京市民小張給記者看她在淘寶上與客服長達三四頁的對話,問題和需求說得很清楚,卻一直是“您當前的訴求是什麼”之類的回覆,更接不通人工客服。
“你有病嗎!”小張氣壞了,在表達了憤怒情緒後,人工客服纔出來。
近日,記者實測了京東、優酷、餓了麼等10餘個App發現,這些App幾乎都未設置一鍵轉接人工客服的選項。某平臺上,記者輸入近10次“轉人工”一直未能接通;有的客服中心入口設置隱蔽;有的客服電話需在強制聽半分鐘開場白後,經多次選擇才能進入人工通道,一旦按錯,就得返回重聽一遍並重選……
人們苦“找不到人工客服”久矣。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遇到“智障AI客服”的經歷,甚至有網友研究出一套尋找人工客服的“攻略”——強調“3·15”“投訴”等關鍵詞。
有研究機構預測,中國智能客服行業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億元。但與行業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消費者的滿意度卻持續走低: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在電商售後服務領域,“智能客服”相關投訴同比增長56.3%。
艾媒諮詢2024年發佈的《中國智能客服市場發展狀況與消費行爲調查數據》顯示:無法解決個性化問題、回答機械生硬、不能準確理解提問的問題,位列用戶投訴前三;有30.98%用戶反映,智能客服無法照顧到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羣體的需求。
智能客服“降本不一定增效”
智能客服越發普及,但消費者未必“買賬”。技術創新爲何沒能帶來服務體驗的提升?
記者調研發現,多個平臺對商家有回覆時長考覈要求。一名小紅書商家透露,平臺要求週會話量大於或等於200次、日訂單量大於200單的商家,在早9點到晚11點期間,3分鐘內回覆率需大於80%,否則將進行扣除積分等懲罰。
考覈嚴格,不少商家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智能客服。在抖音電商平臺售賣寵物用品的商戶小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僱傭一名客服,每月工資約4000元,而有的智能客服每月只需不到300元。
記者隨機下載一款智能客服軟件發現,其可接入千牛、拼多多等平臺,軟件月收費從258元到768元不等。一名業內人士給記者舉例:某連鎖乾洗店使用智能客服後,人工客服從40人減至3人,節約了大量人力成本。
商家扎堆“上馬”智能客服,但與此同時,不少智能客服軟件並不“智能”。
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中小企業一般通過大公司的AI大模型接口,搭建自己的智能客服體系,或直接購買第三方產品,技術服務效能參差不齊。
近日,記者測試了多款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客服產品,不少智能客服只會固定的“車軲轆”話來回說。“有的智能客服以字節爲單位計費,平均一輪對話需要0.1至0.2元。”有商家告訴記者,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小商家往往會選擇價格更加低廉但能力較弱的智能客服。
廣西天能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裕強表示,當前AI算法尚不成熟,而且很多企業僅向智能客服開放部分權限,多數僅限於回覆信息。“就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來說,目前智能客服與人工差距較明顯。”
“消費者聯絡客服往往是一種宣泄式的交流,而智能客服機械式回覆,可能激化矛盾。”信華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孫偉宏說,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羣體,對人工客服的需求度非常高。
“一項技術從出現到成熟,需要一個磨合和發展的過程。”孫偉宏表示,現在很多AI智能客服“一窩蜂上馬”,企業往往忽視了用戶體驗的下降。
讓AI與人工更好互補
“技術創新不能以降低服務質量,甚至變相迴避提供服務爲代價。”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人工客服“躲貓貓”等現象,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求償權等多方面權益。
“人工智能發展是大勢所趨,智能客服與人工客服不該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應互爲輔助和補充。”遼寧省重點新型智庫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平健表示,購物諮詢、酒店機票訂購、預約掛號等需要快速處理、答案簡單且大量重複諮詢的領域,智能客服效率更高;但遇到複雜問題場景,如心理疏導、售後糾紛等服務,更適合人工。
彌合技術創新與服務質量之間的溫差,各地在積極探索。近期,遼寧省瀋陽市推出DeepSeek大模型接入的首批政務應用,市民撥打12345熱線後,機器人可智能分揀工單,僅需10秒就能將訴求分派到對應辦件單位。
“熱線仍由人工提供服務,在醫保政策等方面提供機器人解答服務,市民可自行選擇。”瀋陽市營商局副局長李犁介紹說,AI與人工互補推動政務服務效率提升。
“較理想的模式是‘人機協同’。AI先解決80%的標準化問題,剩下20%轉人工,既省成本又不降低服務體驗。”平健說。
“企業應充分調研用戶需求,持續強化智能客服個性化服務的適配能力。”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曾潤喜建議,針對老年人和特殊羣體可設置一鍵人工或綠色通道。
張裕強認爲,企業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可適度拓寬智能客服的權限邊界,積極促進形成服務效能提升和大衆感受良好的雙贏局面。
廣西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唐楚堯表示,消費者面對智能客服問題時,可留心保存通話錄音、對話記錄等證據;若與平臺溝通無果,可撥打12315熱線或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等方式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