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MRI、CT等很久專家籲開放自費檢查 衛福部反對原因曝光

照MRI、CT要等一個月專家籲開放 衛福部反對原因曝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由於醫院壅塞,不少民衆遇到,要做磁振造影(MRI)或電腦斷層(CT)檢查至少要等三週或者一個月後,醫事放射師公會建議開放自費分流。但放射線醫學會今天也發聲明表示,若無專業醫師即時判讀與處置,可能導致誤診。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透露,「照片子不是萬靈丹」,衛福部傾向反對開放。

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杜俊元日前表示,現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僅限醫院設置CT、MRI,應該開放醫院外醫療機構如健檢中心等設置,讓自費健檢分流,將可讓有疾病急需檢查患者與自費健檢者分流,避免民衆久候。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鄭鬱蓁)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今天也發聲明表達反對立場,學會表示,CT與MRI屬於高階影像診斷儀器,需由專業放射診斷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共同操作與判讀,以確保診斷精確度與患者安全。若無專業醫師即時判讀與處置,可能導致誤診、漏診或意外反應處理不及,進而影響病人權益。

學會指出,臺灣目前放射診斷科專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人力已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偏鄉地區更是難以支應現有醫療需求,開放健檢中心設置CT、MRI,將進一步分散有限的專業人力,使得基層醫療與急重症照護人力更加吃緊,影響全民醫療品質。

另外,學會認爲,健檢中心商業模式運作,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同時,檢查結果的疑似異常個案,最終仍需迴歸醫院進一步診斷,恐對健保系統帶來額外負擔,增加全民醫療成本。

最後,是違反醫療分級制,CT與MRI屬於高度專業的醫療檢查,若任意開放設置,將可能破壞既有的醫療分級制度,使高階醫療資源管理失控,甚至加劇醫療資源不均,讓弱勢族羣更難以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劉越萍表示,衛福部傾向反對立場,若診所都開放使用,可能過度誘導需求,讓消費者進行昂貴但非必要的高階影像檢查,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她強調,照CT與MRI不是萬靈丹,做完後,仍需要醫師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