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銀、臺企銀、高雄銀...三家官股銀行獲利強!不怕關稅戰輕鬆享受升息紅利?

金融業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文/玩股講客人

臺灣升息循環延續,銀行放款收益明顯增厚,金融股成爲市場中最穩定的基本面支撐族羣。官股銀行如彰銀、臺企銀、高雄銀在升息紅利的帶動下,獲利普遍提升,資產品質維持健康...

今年有一票金融股EPS表現亮眼,以官股爲首的幾家大型銀行表現特別亮眼,獲利穩定還創新高,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當臺灣經濟相對國際更加穩定,而且不僅不用舉債還能賺更多外匯,熱錢持續涌入國內,利率自然維持在高檔,放款收益就跟着水漲船高。

雖然國際已經進入降息循環,但臺灣還保持在升息循環當中,因此銀行放款的利息收入跟着增加,利差不斷擴大帶動下,獲利自然更漂亮。

全球央行在2022年啓動升息,當時是爲了對抗通膨,主要是2020年QE灑太多錢,但全球在2023年出現經濟衰退之後,也陸續在2024年啓動降息,即便通膨還無法壓到2%以內,也是沒辦法。結果臺灣就有趣了,不僅因爲臺灣本來就很有錢,另外又有AI商機帶動供應鏈,不僅概念股漲翻天,從上圖可以看到五大銀行存放款平均利率,一路從2022年初的2.4%不斷拉高,2024年依舊保持升息的步調,一路升到目前3.2%以上,等於整整拉高將近1個百分點,也不用說什麼全球利率狀況,因爲每個國家本來就不同,畢竟全球經濟蕭條的2023年,臺股有AI撐着上漲,接着同時推出新青安讓房市超級熱絡,等到2024年又是臺積電發威,對銀行獲利當然就是實質的貢獻。

至於爲什麼需要升息,看看臺股創高,再回頭觀察房地產,一堆海外企業搶進臺灣商用不動產,臺積電以及相關供應鏈也持續加碼擴張,銀行當然是自然樂見其成。

接下來我們看看官股銀行的營運情況,過去保守的彰銀、臺企銀、高雄銀,因爲都不投資,所以獲利跟不上民營的銀行,不過在市場大亂之後,這樣的保守反而變成防禦性,單純放款反而獲利創高,也不必擔心操盤績效好不好。

彰銀:升息紅利最直接,獲利穩中帶強

從彰銀最新的法說會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淨收益爲225億元、年增8.58%,最大功臣就是利息淨收益(NII)成長了17.19%,這完全反映升息的產業紅利,這貢獻整體收益的佔比接近六成,所以即便手續費收入及投資的收益略有下滑,但整體還是維持成長。

更重要的是,彰銀的資產品質依舊維持在高水準,逾放比幾乎動都沒動。大型企業逾放比只有0.03%,中小企業貸款雖然從去年0.26%略微升高到0.27%,但還算在可控範圍內,至於房貸部位則是從0.1%略爲上升到0.13%,整體來看算是非常穩定,尤其是經歷過上半年的關稅戰大亂,加上高利率環境之下,彰銀的風控能力依然穩健。

臺企銀:升息紅利延續,臺企銀靠體質穩賺不驚漲

臺企銀今年上半年表現依舊穩健,淨收益達到177.76億元、年增6.12%,在官股銀行中屬於中上水準。從收益結構來看,利息淨收益佔比達 55%,依然是獲利主力,反映升息環境下放款收益穩步成長。手續費收入則維持穩定佔約21%,代表臺企銀在企業融資與代收代付等業務上表現持續穩定,另外金融商品收益與兌換損益貢獻約22%,基本上都是從企業金融發展出來的相關服務,整體結構算是平均穩健,在利率高檔與市場波動的環境下,依舊能維持穩定成長動能。

至於資產品質方面,從圖表可以看到臺企銀逾放比從2021年0.28%降到今年第二季的0.16%,幾乎創下近年新低,顯示放款風險持續下降,覆蓋率也一路提升到 845% 以上,當然你可能會說這代表銀行提存足夠且風控能力更強,不過以我的角度來看,臺企銀就是配合政策放款給中小企業,所以講直白一點,放款會倒閉的爛公司,早就變成呆帳,後面活下來的企業營運開始漸入佳境,還款就穩定多了,當然,銀行確實是有拉高風控放款評估,這也不可諱言,只不過重點還是在於央行政策所帶來的放款紅利。

高雄銀:區域深耕穩健成長,放款收益撐起主力獲利

說到高雄銀行,這算是金融股投資人比較不會留意的公司,因爲是高雄起家,大股東就是高雄市政府,過去資源有限,也無法擴張到中部以及北部,雖然有零星分行,但市場焦點自然就不在身上,不過最近高雄有了臺積電又有鴻海加持,行情看起來也不同了,或許能爲公司帶來新的營運動能。

回到營運面來看,今年上半年淨收益達到243.2億元、年增幅度超過一成,也展現出在地方金融中極具韌性的成長力,當然最主要的推升動能,還是來自利息淨收益達 172.1 億元,這個佔整體收入71%,完全反映了升息環境下放款收益的持續擴張。

再看資產品質,今年第二季逾放比略升至0.38%,看得出關稅貿易戰確實影響南部企業不少,較去年同期增加0.14個百分點,但整體還是在可控制的水準,另外是覆蓋率也從過去500%掉到303%,不過一樣還是高於金管會要求的標準。

對照上面公佈出來的獲利以及營運結構,已經把呆帳也包含在內,EPS還是能靠放款收息成長,時間只要拉長,其實應該也會跟臺企銀一樣漸入佳境。

本文由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

以上專欄作家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