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廷/臺雙軌戰略:國防戰力及科技尊嚴
自四月起,在野黨爭取多年的國軍待遇調整終獲實施,提升「志願役勤務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在目前缺兵情況嚴重及招募不足窘況下,能提升招生誘因,並使線上的志願役軍人能長留久用,同時吸引社會有志青年投身軍旅,間接而言亦可提高軍隊素質。畢竟要結合日益高科技化、人工智能化、無人化的作戰場景,就必須有高質量的軍人才能發揮最大戰力,否則再多武器裝備也無濟於事。
近年臺海周邊情勢瞬息萬變,緊張對峙快速升高,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稱,中共在臺灣周邊活動已不只是單純軍事演練,而是在進行武統臺灣實戰預演。此語出自美國印太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顯然已非純粹爲爭取預算所刻意誇大,可視爲美軍高官對臺海軍事戰略局勢發展的警語。
中共演訓明顯給地區美軍巨大壓力,但觀察賴政府除提出概念模糊「半導體供應鏈夥伴倡議」之外,對於如何應對當前臺海潛在軍事風險卻墨守成規,只重提國防預算增加之語,尚有國軍人員招募不足、訓練如何達到與美國同步標準等,對建軍要件卻置若罔聞。川普幕僚對賴倡議無任何迴應,反倒提出「對等關稅」主張,川普甚至逐漸虛化臺灣晶片產業,讓人質疑賴政府對美國卑躬扈從,是否能換取臺海長遠穩定與和平。
美國對臺灣國防預算要求不以GDP百分之三爲滿足,暫且不論美國未來是否同意軍售臺灣高科技裝備,單從我方人員招募培訓一項,就顯得與美方期待落差。例如國軍在今年度志願役人員「預算員額」僅十六萬人,已創下二○二○年以來最低,且今年員額編現比僅百分之七十八點六,各軍校又連年招生不足,這對未來培養操作高科技裝備主力幹部缺額形成隱憂,即便降低招募標準也不能一蹴可幾。現代化戰爭依靠高素質人員,臺海不若烏克蘭,要決戰到陸地「城鎮戰」絕非國人所能想像與接受,倘若國防要件缺了最根本「可用之人」元素,臺海安全無異將大開漏洞。
川普不同於拜登,完全是以美國利益唯我獨尊,不惜從聯邦政府內部單位裁員縮編,甚至包括軍事、情治單位都難逃其精簡,對其國內都下了重手,遑論對盟友。臺灣既非「盟國」也非「夥伴」,卻成爲美國高科技半導體產能最大競爭者達三十年,可想而知川普對臺灣晶片產業攫取的野心。臺灣高科技產業鏈、資金鍊、供應鏈、技術培養等優勢基礎,都將屈於美國壓力而逐漸外移,遑論還能讓川普有底氣對中共打出「臺海和平」交易牌。
至於賴政府指盼立法院能夠百分之百支持國防外交預算,並希望能對目前被凍結之國防預算提出補救,卻未嚴肅針對敵情嚴峻威脅提出完整的國防建軍配套措施,僅見當前執政者仍然心心念念於朝野政治鬥爭、搞大罷免,把臺灣政治風氣搞得烏煙瘴氣,也直接影響國軍第一線戰備力量及軍心士氣。
臺灣晶片產能猶如國機國造政策,都是我國政府近半個世紀以來同心協力、篳路藍縷的成就,稍有亮眼表現即招來潛在對手覬覦和算計,現在竟被美國輕鬆移美擴大生產。這些跨越兩代臺灣菁英所累積的果實,實在不應被政客作爲掏空臺灣的工具,大家應羣策羣力捍衛臺灣科技權益及尊嚴。(作者爲清大教授⼂空軍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