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廷/剖析中共軍演不如肅清國安共諜

日前中共「海峽雷霆二○二五A」演習,在行動前便早已展開部署,且同時發佈多個宣傳動畫,其內容又聚焦針對臺獨分子,兼具政治及軍事戰略雙重意圖,這可由對外演習和對內文宣兩個層面來解析。

中共近年在臺海軍事演練行動,目的就是進一步落實臺海「內海化」政治企圖,自二○一七前「遠海長航」系列之海空聯合操演啓動以降,共軍藉此將戰備部隊輪流加入編制參與演習,讓所有軍種、兵種均能熟悉臺海周邊之戰區環境特性;一方面是要提升部隊在現代化換裝後驗證實戰化能力,另一方面則藉此鞏固中共領導人對共軍的絕對權力,所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就是習近平在上任之初以「習時代」爲標榜,對共軍提出的建軍指示。

至於是否能做到「戰之必勝」,亦正考驗共軍對習指示的實踐程度;在共軍高層在黨內紀律屢受質疑之際,也必須展示現代化軍隊實打能戰的能力,亦間接驗證共軍落實「作風優良」的精神。而這也將驗證習對共軍「能打仗、打勝仗」的軍令標的。藉由在臺海演訓及「戰備氛圍」來凝聚參演單位充分的指揮與管制,亦可視爲對臺政策的一把利刃,其具體成效會隨共軍在臺海的演練而疊加,逐步掌控「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衡此,臺灣如何在共軍運用傳統軍事力量和海警在臺海交織布局中找到突破口,已是國防戰略必須審慎擘畫的課題。

再者,觀察今年中共「兩會」召開時,中共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共軍建設的闡述,內容仍置重點於「協力推進跨軍地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和佈局,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等,可視爲「黨軍一體」的傳統論述。至於「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則凸顯當前亞太地區戰略安全環境的演變,並着眼於推動軍民、企業、工業單位等合作。因此,二○二四年底推出殲─36、殲─50等新型戰機,甚至不時在網路上宣傳新研改驅逐艦之舉措,可解讀爲在共軍高層人事頻頻更迭之際,其國防科技研發仍持續穩定推進。儘管未能一窺其裝備真實性能參數之全貌,但不難看出其藉「海峽雷霆」演習,企圖對美國明白髮出具備「拒止」的信號與能力。

中共兩會強調「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兼有緩和兩岸鬥爭氣氛之意。中共對臺政策減少針對性詞彙,避免激起臺灣民意反感,頗值留意;畢竟兩岸已交流多年,臺灣企業在大陸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多年來已爲大陸民生髮展發揮具體成效,這些都屬臺灣對大陸的實質貢獻。

兩岸兵戎相見的機率雖不能完全排除,但我方在對岸頻施兩手策略之下,仍找不出敵我識別的判準基線;在府、院、黨充斥共諜案的狀態,又如何能有效統合軍隊、發揮總體戰力?也勿怪美國因顧忌國安高層泄密而不敢售我先進軍事武器裝備;軍隊只能用二、三十年前的老舊裝備,又有何先進戰力可言?

一切建軍備戰淪爲苦撐或白搭,只能靠扣在野黨紅帽子來脫身,如何強化軍隊具體戰力?現在,已到肅清國安高層中到底有多少共諜潛伏的關鍵時刻了。(作者爲清大教授⼂空軍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