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中專欄/赤鬼的野性與青鬼的溫柔 窺探建築家內藤廣的世界
有一陣子我住在東京練馬區和杉並區的交界,那裡沒有觀光景點,不是遊客會去的地方,然而有一天卻發現在住家附近的住宅區內,原來藏着一間靜謐的美術館。那是在臺灣也頗負盛名的插畫家巖崎知宏的「知宏美術館」(ちひろ美術館)。巖崎知宏在這裡度過晚年,過世後開放成爲世界上第一座以繪本爲主題的美術館。我很驚喜原來我和這間美術館是鄰居,當然非去參觀不可。除了再次被巖崎知宏的作品給吸引之外,也愛上了美術館的環境和建築。美術館建築是在2002年改建的,出自於建築師「內藤廣」的設計。擴建的同時保存了過往住宅及庭園的記憶,是一處令人感到自在與平靜的設施。
這是我和建築師內藤廣的第一次相遇。雖然其實是在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是他的作品。這些年來,我陸續走訪日本的許多地方,經常是後知後覺的,看到有喜歡的建築時,一經查閱才發現原來也是內藤廣的建案。即使遮住了建築師的名字,也擋不住建築的魅力,令我讚歎果然是大師的設計。
截至目前爲止,我去過內藤廣設計的幾個地方,除了「知宏美術館」以外,還有東京METRO地下鐵改建後的銀座線澀谷站、銀座線澀谷站通往「澀谷HIKARIE」的空橋步道、橫濱港未來線馬車道站、虎屋羊羹東京六本木Midtown分店、巖手縣的「高田松原津波復興祈念公園」及東京紀尾井町的「紀尾井清堂」。他在臺灣也有建築作品,是我目前尚未去過的國立臺灣史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施設。
最近在東京,看了兩項關於內藤廣的展覽。一個是在澀谷Stream Hall舉辦的《建築家・內藤廣 赤鬼與青鬼讀場外亂鬥 in 澀谷》(後簡稱赤鬼青鬼展),另一個是在他所設計的「紀尾井清堂」內所舉辦的特展《什麼都能記的筆記本與思考的素描》(なんでも手帳と思考のスケッチ)(後簡稱筆記素描展)。
在澀谷Stream Hall舉辦的《建築家・內藤廣 赤鬼與青鬼讀場外亂鬥 in 澀谷》。 圖/張維中提供
赤鬼、青鬼在日本文化裡是鮮明的象徵性角色。赤鬼象徵暴躁、衝動和激情,青鬼則代表冷靜、理性和陰鬱。兩個形象是性格的兩極,經常被用來隱喻內心相互拉扯的情緒及價值觀。內藤廣的這場展覽名稱以「赤鬼與青鬼」來形容自己的創作狀態,傳遞了他在面對設計時腦中兩股力量的拉扯,兩個自我的對話。
內藤廣和目前正在進行的澀谷都市更新計劃有密切的關係。2010年啓動的澀谷再開發總體「都市設計方針」是由內藤廣親手擘劃,並以座長身份主導協調的。他主張以「地景(Groundscape)」的思維,讓都市更新不只是在地面建高樓,而是重新定義地面、地下、公共空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在「Shibuya Stream」、「Scramble Square」等陸續完工的建築羣裡看到的步行動線、空橋與開放空間,背後都能追溯到他對「都市該如何和人共存」的核心理念。在「赤鬼青鬼展」裡透過平面圖、模型與手稿,呈現他對上述建築理念的思考,回顧他在都市計劃和景觀設計的足跡。
「都市該如何和人共存」?在「赤鬼青鬼展」裡透過平面圖、模型與手稿,呈現對上述建築理念的思考。 圖/張維中提供
「都市該如何和人共存」?在「赤鬼青鬼展」裡透過平面圖、模型與手稿,呈現對上述建築理念的思考。 圖/張維中提供
當我離開展場出口時,恰好面對一面玻璃窗,窗外是此刻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澀谷工程。我佇立在此好一會兒,俯瞰風景,確信澀谷這座不斷變化的區域,恰好成爲內藤廣實踐理念的最佳舞臺。因爲澀谷的變化,足以讓人期待東京的未來。
至於「筆記素描展」則是聚焦於創意的原點,展示內藤廣日常使用的手帳、速寫、筆記和剪貼,讓我們窺見他靈感的起源和思維的脈絡。從隨手線條到完整構圖,從隱約的念頭到成形的概念,看似凌亂的頁面,其實是思想的肌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場「紀尾井清堂」,這是內藤廣近年來最知名的代表性作品。這是內藤廣應倫理研究所之邀所設計的建築。非常特別的是業主找他來設計這棟建築,卻完全沒有預先設定用途,也就是全權交給他決定,在他設計完成以後,業者再思考該如何使用,可謂是建築中罕見的大膽實踐。
在我看來,這是真愛吧!放手讓設計師去做,是廠商對一位藝術家展現最大的欣賞與愛意。肯定是多少設計師、藝術家夢寐以求的事。
我喜歡紀尾井清堂的空間感。這棟樓有地下一層和地上五層,以鋼筋混凝土打造核心方盒,外覆透明玻璃,像漂浮於都市的「重盒」。玻璃與牆間形成半戶外空間,外部樓梯增添戲劇性。一樓柱子由方轉六角形,二至五樓爲中空穿堂,木質迴廊與樓梯環繞,頂層九宮格天窗灑下自然光,映照混凝土牆面,呈現沈靜莊嚴,展現內藤廣對空間力量與可能性的思索。
「紀尾井清堂」,這是內藤廣近年來最知名的代表性作品。 圖/張維中提供
紀尾井清堂的玻璃與牆間形成半戶外空間,外部樓梯增添戲劇性。 圖/張維中提供
紀尾井清堂有地下一層和地上五層,以鋼筋混凝土打造核心方盒,外覆透明玻璃,像漂浮於都市的「重盒」。 圖/張維中提供
看完展,我站在紀尾井清堂的對街,仰望這幢沒有目的性而建成的建築。沒有目的是自由的,但是否會因此迷失了呢?我在建築的身上,思考人生的課題。然而,就像是看似封閉的建築,因爲一道外部樓梯的存在而有了方向。看似沒有任何目的而存在的人生,或許總也能找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路吧,只要不放棄向前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