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螺螄殼裡做道場——一個小型城市的足球樣本
首席記者陳永報道在國家堅定不移地表達了推進中國足球振興發展的決心之後,地方的推進力度和實際效果難盡如人意,近期各地業餘聯賽的火爆還是“蘇超”倒逼的結果。在全國足球工作會議召開之後,我們自然也期待着這種局面的全面改變。
日前,記者便接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邀請:“你應該去張家口看看,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小型城市,足球的發展卻超乎你的想象。”記者實地採訪之後也意識到,這其實是地方足球工作的一個典型性樣本。
張家口市地處河北西北部,總人口只有403萬,主城區常住人口只有80萬,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主賽區。冬奧會結束後,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後奧運經濟,將體育強市作爲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的重要抓手,明確了發展冰雪和足球兩大重點項目的戰略。在足球層面,不管是校園足球、青訓建設、貫通體系還是社會足球發展,張家口市都取得了讓人震驚的成績,歸納總結爲:敢於突破,積極創新,善於統籌,重點突出。其足球發展國內少見,中小型城市罕見。
兩天的時間,從崇禮區冬奧村的張家口市冰雪運動學校,到張家口市區,張家口足球的全景展現在記者的面前:
在2024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足球振興發展相關工作之前,同時也在國家足球振興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發佈之前,2024年11月11日,張家口市冰雪運動學校“3+4”貫通培養項目正式獲得河北省教育廳批覆,其中足球項目實現了和河北北方學院的貫通培養。這是張家口足球敢於突破的體現。目前學校已經組建了09/10、11/12、13/14三支梯隊,其中13/14梯隊剛剛獲得河北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U12組冠軍。
值得深入研究的還有張家口市“大體校”改革:張家口市體校由單純的訓練職能全面轉向管理職能,通過場館統籌、人才孵化、等級評定等措施,全面引導校園足球、青訓和社會足球發展。張家口市體校與張家口市足協構成了“基礎+賽事”的職能分工,與張家口市冰雪運動學校構成了“普及+提升”的發展格局。
青少年足球比賽實現了體育教育的完全融合,2025賽季參賽球隊246支,比賽場次1132場,高中組於2025年開始實施週中周賽主客場賽制。
社會足球方面形成了完善的5人制(四級升降級)、8人制(四級升降級)、11人制、聯賽盃以及各種特色足球賽事的統籌,參賽球隊336支,比賽場次1345場,室外比賽賽事週期長達8個月,其餘4個月進行室內及雪地比賽,實現了“天天有比賽”“週週有大賽”的賽程佈局。更重要的是賽事體系實施半職業化管理:外援、轉會費、直播、簡易VAR等措施投入聯賽運營,吸引了大量市民觀看比賽,獲得了衆多商家的贊助支持。
對照國家足球振興發展標準,張家口意識到職業足球層面的短板。張家口市即將組隊征戰中冠並衝擊職業聯賽。其他相關足球措施還有:體教融合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解決了升學通道問題;實施青少年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教練員等級評定、社會俱樂部星級評定等規範管理措施;完善扶持、補助、獎勵和獎補等激勵措施。
特別是冰雪運動學校改變傳統體校重訓練輕文化的教育模式,堅持“一隊一師配師資,師隨隊走不誤學”和“專業教學和一線實踐並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推行軍事化管理,學生們每日出早操、唱國歌,紀律嚴明,精神斐然。
張家口市這種完善的足球發展模式,在全國範圍內複製的難度大嗎?答案是:其實難度一點都不大,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用心而已。張家口市委、市政府,以及張家口市體育局之於足球發展的用心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目標堅定明確。始終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等優質資源重點扶持打造冰雪和足球兩大重點項目。
(二)落實不打折扣。以張家口市政府發佈的《張家口市建設體育強市十條措施》爲指引,推出了18條涉及各個層面的細則措施和管理辦法,這些措施辦法操作性強,可以直接落地,爲足球項目改革發展奠定了政策保障。
(三)聚焦羣衆需求和市場開發。涵蓋青少年和社會足球的張家口市足球超級聯賽於2018年開始舉辦,每年都對賽制進行不斷調整和創新,爲了保障賽事進行高標準建設了市民廣場5人制場地和全民健身中心8人制場地,擬在簡易看臺的基礎上增加空中看臺以提升觀賽感受,同時讓市民享受更多的服務,賽事吸引了不少當地企業進行贊助。
(四)尊重專業規律。有關青訓發展的相關措施及方案,不斷和專業人士如賈秀全和陳濤等溝通後再給出明確的方向。
(五)管理激勵結合。一方面加強管理,一方面提升激勵機制,市體校的足球教練員在激勵機制改革後最高的獎金收入增加了3倍。
(六)堅持實地督查確保落實。市體育局主要負責同志始終堅持在一線工作,更多提出疑問並直接探討解決之道。
其實近年來,以見縫插針、學生市民兩用爲核心的“城陽模式”(場地建設),以週中周賽主客場賽制爲核心的 “濟南模式”(校園足球賽事),以週末周賽爲核心 的“重慶模式”(青訓賽事),包括如今結合文旅的“村超”“蘇超”(業餘聯賽體系),都不外乎用心二字。拓展來說展現的是政府的責任感、與市民的共情力,以及細緻的工作方式。
“城陽模式”的倡導者、時任城陽區委書記孫立傑,放棄了黃金地塊原本可以收入2億的土地轉讓金,反而花費了4000萬建成了一個大型綜合性運動公園——城陽區市民運動公園之後,他的一句話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城市的發展,不能因高樓大廈拔地起而失去踢球的地方,而我們建了球場之後,未來便不會變成住宅樓或者商業中心了。”在張家口市,場地資源極爲有限,爲了確保社會足球發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市體育局的全力推動下,市民廣場5人制足球場建在了市政府門口,全民健身中心8人制足球場則建在了體育局後院。
一個經濟尚不發達的國內小城,在足球方面卻呈現了一個非常出色的典型性樣本,如果全國有一半左右的地市級城市哪怕只是“複製粘貼”,中國足球的發展可能都會呈現一個全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