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一家小館,一盞暖燈,和城市裡的你

(原標題:深讀|一家小館,一盞暖燈,和城市裡的你)

《福建日報》2025年7月4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不知不覺中,咖啡這一西洋舶來品與中國茶一樣,已成爲大衆的日常飲品。

在福建,咖啡節的密集舉辦便是鮮明註腳:6月26日至29日,第五屆廈門“衆樂樂咖啡藝術節”舉行,彙集了全球40個城市的近100家咖啡品牌,衆多獨立精品咖啡店集中亮相;泉州市第三屆咖啡文化旅遊節於6月下旬剛落幕;省會福州市“城市咖啡節”截至去年已舉辦至第六屆……

各種各樣的咖啡節串聯起文化、旅遊等多元元素,與社會經濟領域的聯動相互交織,共同推動了咖啡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咖啡文化的載體——咖啡館,也悄然走進生活。1999年1月,星巴克在國內開設首店,掀起連鎖品牌擴張浪潮。近年來,流行趨勢悄然轉爲本土化創新,明顯向社區下沉。如今的社區小館,已超越單純的咖啡消費場景,既承載着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也成爲人們社交互動與情緒疏解的空間。

社區咖啡店裡寄售的藝術周邊,給小店增添文藝氣息。 趙文娟 攝

近靜小輕鬆

當前,社區咖啡館已深入城市街頭巷尾。就拿記者居住的小區來說,福建日報社宿舍區,地處福州華林路,從大路到住處,有一段近百米的坡路,平時多是住戶出入。數月前,小區內冒出一家咖啡館——“嘉譽空間”。它有兩個開間,大開間用於繪畫培訓,小開間則是咖啡間,最多能容納10人。

“嘉譽空間”既是咖啡店又是繪畫培訓工作室。 趙文娟 攝

小區裡有了咖啡館,記者平日工作辛勞之餘,抑或休息日獨處之時,就信步前往,喝上一杯,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閒話幾句家常。

6月26日,記者在福州街採。走在大街小巷,還能見到不少這樣“迷你”的咖啡小館:楊橋東路善化坊,這是一條長約250米、寬5米左右的小巷子,“SU+CAFE”開在街邊,約30平方米,大約可容納20位消費者;開在鼓西路的“潛咖啡實驗室”,15平方米左右,操作檯佔用將近一半空間,僅能容納10人左右;華屏路上的“MAC Coffee咖啡機器”,14平方米的空間,約有一半是操作檯和儲藏間,僅提供10個座位,是此次探街中最“迷你”的……

這些社區咖啡館的特點是小,勝在靜。

6月26日下午3時半,推開“SU+CAFE”的門,頓感涼爽。店內除了店員,有2位年輕顧客——“00後”林女士和朋友姚女士輕聲閒聊着。

剛從福建師範大學畢業的林女士是“準地理老師”,她的面前放着一臺筆記本電腦。她說:“在這裡,人們說話時會自覺輕聲細語,環境安靜,比較適合學習和工作。”

社區咖啡館很靜,和酒吧、餐館形成鮮明的反差。顧客們有的來此拍照打卡,有的提着電腦和書本前來辦公學習,有的沉浸在自己或朋友的“小世界”裡,還有的伴着白噪聲,常常“一坐就是小半天”。

咖啡館的靜,固然與顧客需求、咖啡文化有關,也離不開裝修風格對店內氛圍的影響。

社區咖啡館的裝修,多以輕鬆、休閒、舒適爲基調。在“潛咖啡實驗室”,牆壁是灰色打底的簡約風,釘上淺黃木色陳列板,擺放各式杯子、擺飾和咖啡比賽獲獎證書等。

“潛咖啡實驗室”裡各式的咖啡器具凸顯專業。(受訪者供圖)

咖啡館的燈光,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暖黃色,從而營造出平靜且溫暖的氣氛。

“在這樣的環境裡,顧客會覺得比較放鬆、解壓,人也會沉浸到靜謐的氛圍中。”主理人陳施磊解釋。

“潛咖啡實驗室”裡“咖啡老饕”們在品鑑咖啡。(受訪者供圖)

小館大匠心

社區咖啡館雖然小,但凝結了店主的個性、審美和技法,塑造了小衆精品咖啡的美學和經營之道。

6月26日上午11時,福州市城隍街,小巷被樹蔭遮蔽,格外幽靜,這裡有一間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被改造成咖啡館,店名叫“還沒想好名字”。

“開這家店的初衷就是想給我家那隻名叫‘糰子’的柯基‘相親’。”店主鄭宇浩說。一走進咖啡館,牆上貼滿的寵物照片便吸引了視線——原來,這是一家以“寵物社交+咖啡+西點”爲運營模式的咖啡館。

“萌寵已經成爲年輕人獲得情感慰藉的來源,我們這裡主打一個寵物社交,以加強顧客黏性。”鄭宇浩繼續介紹自己的經營理念。

在店裡播放全世界唯一一部寵物看得懂的動畫片《布魯伊》,舉辦針對不同類型狗狗的派對,專門爲狗狗慶生……鄭宇浩對寵物的用心體現在店鋪的方方面面。“一個好的項目必須在品宣、運營、產品等方面下功夫。小店相對於大店更具匠心,更溫馨,有靈魂,精細化程度是大店很難複製的。”他自信地說。

匠心和求真,是不少社區咖啡店主的共識。

6月26日下午,“潛咖啡實驗室”主理人陳施磊正在店裡忙碌。

“實在太忙了,招學徒太難,學了一陣就不想學,跑掉了,有人還說咖啡不就是按幾個咖啡機上的按鈕,然後打包裝袋嗎?”他說。

陳施磊對咖啡的極致追求曾嚇退了不少學徒。在這裡,咖啡遠非操作咖啡機和拉花那麼簡單,而是從選咖啡豆到烘焙到衝煮的“全過程科研”。

他有一本厚厚的筆記,裡面記錄着咖啡從種植到製作過程中的生化知識,還有咖啡機的機械物理原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應用,他對咖啡口味的掌控可以精確到分子級別。

爲改善咖啡口感,他還自學機械知識,改良製作設備功能。在他的世界裡,所有風味都是實驗室背後的可量化數據。

“這是一臺超聲波細胞破碎儀,能針對不同的香味分子進行柔和萃取,改良咖啡口感。這臺是NCD電動四葉布粉機,能有效提高穩定性,減少萃取率浮動。這是我的冰滴機,全福州都沒有幾臺,而我這裡就有3臺……”陳施磊對店裡的設備如數家珍。

“潛咖啡實驗室”就像一間分子料理實驗室,主理人陳施磊不斷對咖啡豆進行黑盒實驗,每一次嘗試都是一番對未知的探索,直到拿到對每個環節都滿意的數據。

一次次枯燥的“實驗”最終成就了一杯杯味蕾的“盛宴”:班奇馬吉72小時厭氧瑰夏、班莎水洗74158COE冠軍莊園ALO、哥倫比亞鮮花莊園java、薩爾瓦多實驗組cm……這些混合了文藝範和實驗室色彩的手衝咖啡成了店裡的招牌,也是“咖啡老饕”們品嚐、鑑賞、陶醉其中的“玩物”。

“我的咖啡可以說是反商業化的,商業化追求利潤、客單價和復購率,但我這裡只有復購率,老客的回頭率很高。”陳施磊打趣道。

家園共鏈接

社區咖啡館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味蕾的“盛宴”,還有社區居民的鏈接。

6月28日,週六下午,廈門松柏社區的“紅桃HOMETOWN”咖啡幾乎滿座。這裡大多是來拍照打卡、跟朋友聊天的年輕人,也有人專門來喝“最後一杯紅桃咖啡”。

“三週年是紅桃的逗號,我們江湖再見。”6月5日,紅桃咖啡主理人Katch在小紅書平臺上發佈暫別通知。由於租期已滿,房東不續約,紅桃咖啡與松柏社區的故事要暫告一段落了。

“紅桃HOMETOWN”在小紅書上的自我介紹是:“一家產生美好關係的社區咖啡店。”

2021年12月,紅桃咖啡的三位合夥人到松柏社區散步,路過橋頭髮現河邊的一樓鋪位赫然貼着“旺鋪轉讓”。“松柏社區是個新老結合體,也有老小區、老廈門的味道。”Katch說,她和小夥伴都很喜歡這個社區,“幾乎沒有猶豫,我們一致決定:就是這裡了”。

年輕人聚在“紅桃咖啡”拍照打卡。 趙文娟 攝

關於社區咖啡店的定位,三位年輕合夥人一拍即合:做社區營造。“社區咖啡店是讓居民更舒適、便利的地方,可以喝咖啡、嘮嗑,可以是社區裡的展覽館、美術館,當然,也可以來借把傘,暫時寄存快遞,甚至寄放小孩。”年輕的合夥人暢想着自己的規劃。

在正式開業前,紅桃咖啡發起了向社區居民租椅子的活動:居民把閒置的椅子放到咖啡店,每月租金就是一杯咖啡。簡單且充滿創意的活動,迅速拉近了它與社區之間的距離。

開業後,紅桃咖啡舉辦的第一個活動,是與廈門本地的插畫師“肉肉”合作的個人畫展;後來,還與廈門的藝術互動裝置公司SeeekLab搞聯名活動,SeeekLab在距離咖啡店一公里左右的SM廣場三期舉辦孤獨症公益藝術展,紅桃咖啡推出聯名特調“跳跳開心拿鐵”,在店裡喝咖啡可以獲得開幕門票。春節前,店裡舉辦“揮春大會”,邀請社區居民來寫春聯……

“它就像是社區裡的一個公共文化空間,社區裡的老人、小孩都可以隨便進來看看。”Katch說。

漸漸地,紅桃咖啡走進居民們生活——

小區裡的“寶媽”送小朋友上學後,常常會聚在店裡一邊喝咖啡,一邊聊生活、聊育兒,有時還放心地把小朋友寄放在店裡;小區裡的自由職業者,打破原本互不認識的狀態,聚在這裡開沙龍,聊創意、聊創業、聊女性話題;曾經有一對年輕夫婦,在結婚紀念日臨近時,提出想在這裡辦一場只有密友參加的小型活動……

“三年後,‘紅桃’已經成爲社區裡部分居民的生活日常,當初說着陪伴大家成長的念想,也算是稍微實現了一點。”Katch說,這是個“逗號”,咖啡與社區的鏈接還會繼續。

“紅桃咖啡”坐落在充滿煙火氣的廈門松柏社區裡。趙文娟 攝

心靈補給站

爲什麼越來越多人喜歡打卡社區咖啡店?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細碎的美好裡:除了店主的用心經營,在這裡,你能喝到一杯精心調製的咖啡,遇見一處賞心悅目的空間,甚至結識一位投緣的朋友。這些溫暖與愜意,恰是都市人在奔波忙碌中,得以卸下疲憊、治癒心靈的珍貴時光。

6月27日下午,位於福州市井大路的“散步去咖啡”。咖啡愛好者陳朝順難得半日閒,來此點了杯咖啡,與江穎、羅昕兩位友人攀談了起來。陳朝順喜歡嘗試各式各樣的社區咖啡店,遇到好喝的咖啡和好看的店鋪,都會拍照記錄下來,並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

“散步去咖啡”內,顧客正在品咖啡。 餘躍 攝

這種慢節奏生活掩藏了他的另一面——一位經驗豐富的120急救調度員,每天要忙於應接此起彼伏的急救電話。工作中,他常常要與疾病展開生死時速的較量。

陳朝順介紹,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城區120調度中心每天受理的急救事件超過170起。從業多年,他一刻也不敢懈怠,每當電話鈴聲響起,神經就開始緊繃。

“我們接電話的時候永遠不能預判另一頭髮生了什麼情況,特別是有些患者突發重疾,搶救的窗口期只有幾分鐘。面對電話另一頭的焦急和恐懼,我們要始終保持冷靜。”陳朝順說,面對緊張嚴峻的挑戰,這種高度消耗情緒的工作需要階段性的心理清空。

“在社區咖啡店喝咖啡是向內求的過程,於我而言,這種對外界紛擾的屏蔽,對自我的靜觀是非常必要的。許多人來社區咖啡店就是因爲這裡令人放鬆,能夠找到一個安靜的空間放空自己,讓身心都慢下來。”他說道。

同樣在“散步去咖啡”喝咖啡的徐同學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回到家鄉,他似乎還不太清楚自己未來該做些什麼。

“待在家裡總是悶得慌,不如去找家咖啡館喝點,感覺很放鬆,自然而然地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思緒,心裡的焦慮也暫時煙消雲散了。”徐同學說道。

在咖啡館裡,他彷彿又回到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和朋友在咖啡館裡尋找出片的角度,拍照並上傳朋友圈。“咖啡哪有生活苦”,這是年輕人的調侃,然而在這裡,他能找到當下的安寧。

以美爲媒,當線上以美圖爲紐帶聚集起社羣的時候,線下的社交圈也在社區咖啡館流行了起來。

“還沒想好名字”的店主鄭宇浩介紹,很多顧客會帶着寵物來咖啡店,一邊享用咖啡和西點,一邊與其他寵物的主人聊天。

“寵物是很好的社交紐帶。”他說,“大家看到可愛的寵物都會去摸一摸、玩一玩,特別是兩隻寵物玩在一起的時候,寵物主人也會成爲好朋友。大家會聊寵物的品相、生活習性、性格、愛好,互相安利好用的寵物用品,分享寵物的短視頻。一來二去,寵物的主人就逐漸熟悉了起來。”

當越來越多的人把社區咖啡館當成一種情緒的載體和社交的媒介,享受當下片刻的美好,並將療愈的生活方式傳播開去,社區咖啡館便成爲城市裡一道溫暖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