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丨憑一口氣,點一盞燈

劉穎餘

但凡是個乒乓球迷,都知道許昕是“乒壇藝術家”。其實,乒壇還有個“哲學家”,她就是朱雨玲。

朱雨玲何以擔得起“哲學家”的美譽,聽聽她說的一些話就知道了——

“我的世界大了,乒乓球就小了。”這是朱雨玲最得人心的名言。

“我突然獲得了一種要給學生們做榜樣的力量。當老師的幸福在此刻具像化了。”這是朱雨玲迴應學生來看她現場比賽的金句。

“我不是來讀文憑,而是來找答案的。”這是朱雨玲對於自己爲什麼要攻讀博士學位的回答。

“感謝你的堅持,讓你跟更好的自己在今天相遇。”這是朱雨玲前不久獲得WTT常規挑戰賽太原站亞軍後的獲獎感言……

當這些表達,出自一個運動員之口,是不是顯得很另類很高級?“乒壇哲學家”,實至名歸。

朱雨玲能成長爲“乒壇哲學家”,與她跌宕起伏的獨有人生經歷有關。

朱雨玲5歲開始學乒乓球,一路成長,四處征戰。2017年,她榮登世界第一,坐穩國乒女單一號位,曾獲得過7個世界冠軍、11個亞洲冠軍和6個全國冠軍,只待東京奧運會人生終極之戰。但此時,命運偏偏跟她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2020年,因免疫系統出現嚴重問題,需要手術治療,朱雨玲不得不逐漸淡出國家隊。

那段時間,成了朱雨玲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中,她挺了過來。康復後,她沒有立刻重新回到賽場,而是翻開了新的“人生篇章”。

離開國乒,朱雨玲搖身一變,成爲“斜槓青年”,擁有了多重身份——進入家族公司擔任高管,又在電子科技大學讀博深造,後進入天津大學體育部任教,擔任副教授。

遠離乒壇一線,然而夢想仍在,在與學生們的相處和交流中,朱雨玲逐漸萌生了重回賽場的勇氣與動力。2024年,這位“乒乓鬥士”以中國澳門隊選手的身份重返賽場。

沒有國家隊資源加持,僅憑個人積分從零開始,朱雨玲一路征戰,從最低級別的支線賽打起,排名竟一路飆升,目前已到達世界第18位。

蟄伏四年,朱雨玲從世界第一成爲兼職運動員,從“小朱”變成了“小朱姐”,從轉身離開,到笑着迴歸,不變的是對乒乓球的執着和熱愛,變的是她的心態——過去是打乒乓球,現在是玩乒乓球。因爲她在乒乓球以外的世界獲得了肯定,她不再執着於勝負,總能笑意盈盈地面對不同的比賽結果。而這樣的心態,反而讓她在賽場上表現得更加從容自如。

世界大了,乒乓球就小了。誠哉斯言。

雲淡風輕中,朱雨玲也經常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提問:既然乒乓球那麼小,世界那麼大,那又爲何要回來?朱雨玲的回答別有深意:“我這是沒苦硬吃。”

她沒提到熱愛,但誰都知道,熱愛才能讓人翻山越嶺,熱愛才能讓人找到那個最好的自己,在最美的時候,與最好的自己相遇。

朱雨玲家境殷實,不打乒乓球照樣能過得很好,但她訓練玩命的勁頭比誰都狠;職業生涯巔峰期,突患重病,卻並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堅毅地從低谷中慢慢爬出來,活出了豐富多彩的斜槓人生;乒乓球之外的事業蒸蒸日上,又沒苦硬吃,回到最初的夢想,照樣有讓人驚歎的表現……

這樣的人生,讓人不禁想起電影《一代宗師》的一句臺詞,“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朱雨玲正是這樣,憑一口氣,永遠在心中給自己點一盞燈,照亮自己,照亮別人,也照亮周遭的世界。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