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英專欄》和平推需要勇氣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2015年參選總統時,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藍孝威攝)
外國人來臺灣若遇到地震,常被臺灣人的老神在在驚到,有句解答非常傳神:「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其實,面對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臺灣人也有同樣聽天由命的淡定──或者說逃避。
解放軍軍力快速提升,福建號一亮相,美國基本上就被壓制回第二島鏈了,臺灣的處境顯然愈來愈惡劣,龍應臺日前呼籲臺灣不要只做兩岸兵推,也要做和平推。不論中國對臺展現的態度或領導人可不可信,臺灣都必須主動設計自己的和平路徑,只有透過主動的、有縱深的和平佈局,臺灣才能爭取到生存所需的空間與時間。
龍應臺切中了臺灣兩岸政策的盲區,但能實現嗎?我不禁想起了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2015年她參選總統時,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她希望能引起討論,甚至不同意見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
她確實引發了爭論,焦點卻不在和平協議本身,兩岸政策也沒得到深度而實質的思考討論,而是她被打成「紅」、「統派」、「太激進」。柱柱姐初期聲勢雖旺,但基層擔心選票被嚇跑,國民黨也怕被定位爲統派黨,最後臨陣「換柱」輸了大選。這給其他政治人物一個血淋淋的教訓:主張和中國籤任何政治協議,即使是和平協議,也是票房毒藥。洪秀柱有自己的中心理念,提出兩岸主張也是出於善意,卻依舊不敵一頂紅帽子。
之後的國民黨,完全不敢對兩岸政策作什麼路線大辯論,只複述着馬英九的「92共識」,因爲那是馬英九推動的政策,其他人跟着喊不必承擔責任。國民黨雖然有和中共溝通的管道,比總被已讀不回的民進黨強,但由於臺灣社會對中國有強烈疑懼,和對岸關係好不是加分,反而是大大的扣分,一遇到「抗中保臺」的追殺就百口莫辯。近年幾次選舉中,國民黨如果選得不錯,一是靠民進黨做太爛弊案太多,二是靠韓國瑜這樣的人氣明星,兩岸這一塊根本是國民黨的罩門。所以,遇到了和國家定位有關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總是擺脫不了先天的不利地位,不能完全怪罪於鐘擺效應。
理論上,對於可能的危險,事先加以預防或進行因應準備,是正常人應有的理性反應。我們有應對地震、颱風和豪雨的準備,爲什麼對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武力威脅,卻不去思考要如何降低緊張避免戰火?一方面是因爲臺灣民衆對中國的信任度太低,就算對岸提出優渥的和平協議,也擔心其中有詐。二方面是在面對強敵時,喊殺喊打能夠塑造忠誠形象,主張和解對話卻難免慘遭批鬥,進行談判的人更註定會成爲砲灰。
臺灣社會不願主動思考如何建立與中國的未來共存模式,只想無限延長現狀過一天算一天,彷彿保護家園安全不是自己的事。無論對自己或下一代,這都是怯懦而不負責任的。反對者認爲和平協議太天真,其實相信現狀會永遠不變才更天真。臺灣就像建築於沙地,腳下的沙正快速流失,但直到土崩瓦解之前,大家都不想把頭從沙裡擡起來。和平推需要勇氣和擔當,可惜在臺灣,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