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峰會番外篇主角「郵寄投票」 越權定義民主規則的制度性危機

▲川普不僅在白宮會議中公開抨擊郵寄投票爲「腐敗」、「毀壞民主的根源」,更聲稱已經着手起草行政命令,企圖在2026年期中選舉前廢止這項制度。(圖/路透社)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民主的理論是:人民自以爲了解自己要什麼,而命運必將讓他們狠狠嚐盡其中的代價。(Democracy is the theory that the common people know what they want, and deserve to get it good and hard.) — H. L. Mencken

戰爭主題的背後 浮現投票的番外篇

近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雙普會」(川普與普丁)與白宮的「川澤會」(川普與澤倫斯基),原本鎂光燈聚焦的焦點,是戰爭與和平的宏大敘事。然而,意外浮現的「番外篇」卻並非戰場,而是投票方式:郵寄投票(mail-in ballots)。

川普不僅在白宮會議中公開抨擊郵寄投票爲「腐敗」、「毀壞民主的根源」,更聲稱已經着手起草行政命令,企圖在2026年期中選舉前廢止這項制度。

更耐人尋味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意外成爲這場政治戲劇的「合唱者」。川普轉述普丁的話,稱「郵寄投票使選舉不誠實」,並引用此說法來加強自己的論點。於是,兩場原本應該聚焦於戰爭與安全的高峰會,卻被「郵寄投票」奪去了部分主角光環,成爲國際輿論的新焦點。

川普的政治修辭 爲何選擇郵寄投票?

川普的強烈攻擊並非偶然,而是一種長期的政治修辭策略。自2020年大選以來,他將大選失敗歸咎於郵寄投票,聲稱民主黨「利用郵寄選票作弊」。這種陰謀論的說法雖多次被聯邦與州級調查駁斥,卻深植部分選民心中。

2024年大選,川普勝選,但郵寄投票仍佔全美選票約三分之一(約4680萬票)。過去數年,共和黨內部投入數千萬美元推廣郵寄投票,甚至在賓州、北卡、亞利桑那等關鍵州扭轉了民主黨的領先。然而,川普再次揚起「反郵寄投票」大旗,等於直接打擊自家黨內策略。

對川普而言,攻擊郵寄投票至少有三層戰略效益:

1. 重燃基本盤的不信任感:讓支持者相信「唯有川普能拯救被操縱的選舉」。2. 轉移政策焦點:將外交、內政的爭議轉向「選舉誠信」,避免在具體政策上被檢驗。3. 預作選舉保險:若2026或2028選舉不利,他可再度以「郵寄投票不公」爲藉口。

▼川普的強烈攻擊並非偶然,而是一種長期的政治修辭策略。自2020年大選以來,他將大選失敗歸咎於郵寄投票,聲稱民主黨「利用郵寄選票作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郵寄投票的事實 國際比較與制度成效

雖然川普聲稱「美國是唯一使用郵寄投票的國家」,但事實剛好相反。全球至少有34個國家允許郵寄投票,其中12國全面開放,22國在特定情況下適用。包括加拿大、英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皆將郵寄投票視爲民主運作的正常管道。

以美國而言,郵寄投票更是歷史悠久。自南北戰爭起,士兵即可透過郵寄方式投票。2020年疫情期間,全美郵寄投票比例高達43%,2024年雖回落,但仍超過30%,遠高於疫情前水準。根據美國網路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及兩黨共同的選舉官員調查,郵寄投票並無系統性舞弊的證據。

國際民主機構(IDEA)更指出,郵寄投票的安全性取決於技術設計,例如條碼追蹤、簽名比對與選票追蹤系統,而美國在這方面的制度堪稱完備。換言之,川普所謂「五六張選票送到同一人家」的說法,多數屬於誤導或孤立錯誤案例。

憲政爭議 總統的權力界限

根據《紐約時報》8月18日報導,川普揚言,在2026年期中選舉前,要透過行政命令廢除郵寄投票。果真如此,川普必然再度引發憲政爭議。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四節明確規定,選舉的「時間、地點與方式」由州立法機關決定,國會有權作出調整,但總統並無角色。

這意味着,川普若試圖以行政命令干預,極可能違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選舉法專家Rick Hasen直言:「憲法沒有賦予總統任何選舉監督權。」即使川普發佈行政命令,勢必遭遇司法挑戰,幾乎無法在2026年中期選舉前落實。

更重要的是,川普在社交媒體聲稱「各州只是聯邦的代理人,必須服從總統」,這不僅與保守派長年捍衛的「州權至上」背道而馳,也顯示他對憲政平衡的蔑視。這是一種潛在的制度性危機:總統試圖越權定義民主遊戲規則。

普丁的「附和」 合唱還是政治算計?

阿拉斯加峰會後,川普刻意引述普丁的話,無論真僞,都是一種外交修辭操作。對普丁而言,將美國選舉描繪爲「不誠實」符合俄羅斯長期策略:削弱美國製度信任,強化內部分裂。川普與普丁的「合唱」,等於放大了對美國民主的懷疑。

這也意味着,郵寄投票已不僅是美國的內政爭議,而是國際地緣政治的一部分。當外部強權利用川普的言辭作爲輿論武器,美國的制度信任便遭受雙重打擊。

民主的真正風險 不在郵寄投票而在「不信任政治」

事實上,郵寄投票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不信任被武器化。川普與普丁的言辭,將技術問題放大爲制度危機,意圖使選民對選舉結果失去信任。這種策略比任何戰場武器更危險,因爲民主的根基不在選票本身,而在公民對制度的信賴。

倘若郵寄投票被成功污名化,即便繼續存在,其正當性也會受到侵蝕。結果是:無論選舉誰勝誰負,都會有人質疑結果,民主將陷入無休止的合法性危機。

民主的壓力測試

從「雙普會」到「川澤會」,郵寄投票意外成了番外篇的真正主角。川普與普丁的合唱,不僅是一場政治戲劇,更是對美國憲政制度的一次壓力測試。

歷史提醒我們,民主常常不是毀於戰場,而是毀於內部信任的崩解。郵寄投票之爭,不只是關於選票寄送方式的辯論,而是攸關美國民主能否抵抗修辭與權力結合後的侵蝕。

畢竟,民主真正的問題不是郵寄投票是否安全,而是:美國是否還能守住選民對制度的信心?

▼郵寄投票之爭,不只是關於選票寄送方式的辯論,而是攸關美國民主能否抵抗修辭與權力結合後的侵蝕。(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