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回曆史高位 陸銀理財產品規模 逾人民幣31兆
銀行理財規模延續4月的擴張態勢,目前已增至人民幣31.33兆元。圖/美聯社
大陸的理財產品熱度持續升溫。大陸券商統計,5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延續4月的擴張態勢,目前已增至人民幣(下同)31.33兆元,創下2022年贖回潮後的歷史新高。專家指出,一方面是因爲債市維持震盪偏強格局,另一方面則與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帶來的「存款搬家」有關。
界面新聞報導,業內人士指出,大陸的理財產品規模歷來呈現「季末回落、季初回升」的特徵。季末回表使得銀行理財規模短暫收縮,季末考覈結束,資金重新迴流理財市場,推動規模快速提升。
今年4月延續這一歷史趨勢,但上揚幅度更高於往年。華西證券研報指出,4月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合計增長2.05兆元,基本符合季節性規律。2020~2024年間,4月銀行理財規模增幅約在1.2~2.5兆元區間內,均值爲2.04兆元。但5月至今已較五一長假前增加1,459億元至31.33兆元,創2022年贖回潮後的歷史新高。
除了季節性因素,多位業內人士認爲,銀行理財規模增長一方面是因爲債市維持震盪偏強格局;另一方面則與多家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帶來的「存款搬家」效應有關。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隨着愈來愈多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料將促進理財規模進一步增長,年內有望觸及33兆元的歷史高點。明明指出,新一輪存款降息啓動,有利於銀行控制利息成本,但也會加大吸收存款難度,反觀銀行理財等低風險資管產品將迎來增量資金。對於債市而言,存款利率下調將會影響包括國債利率等進一步下調,同時存款搬家也將繼續。
華源證券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則認爲,2025年理財規模增長挑戰較大。由於信用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理財產品收益率或難以跑贏5年定期存款,理財產品吸引力下降。此外,隨着理財產品進行估值整改,產品的淨值波動可能加大,2025年理財規模增量可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