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1兆元人民幣 陸銀行理財規模重回巔峰 專家曝3因素
超31兆元人民幣,大陸銀行理財規模重回高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界面新聞報導,跨季之後,銀行理財規模迴歸歷史高位。根據華西證券研報數據統計,進入5月,銀行理財規模延續4月擴容態勢,較節前一週增1459億元至31.33兆元(人民幣,下同),創下2022年贖回潮後的歷史新高。
量價齊升
銀行理財規模歷來呈現「季末回落、季初回升」的變化特徵。季末回表使得銀行理財規模短暫收縮,季末考覈結束,資金重新迴流理財市場,推動規模快速修復。
2025年4月這一趨勢延續,但幅度相較往年同期更大,據華西證券研報,4月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合計增長2.05兆元,基本符合季節性規律。2020-2024年期間,4月銀行理財規模增幅分佈在1.2-2.5兆元區間內,均值爲2.04兆元。
除了季節性因素,多位業內人士認爲,4月銀行理財規模增長一方面是因爲債市維持震盪偏強格局;另一方面則與4月多家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帶來的「存款搬家」效應有關。
4月,美國關稅政策落推動市場避險情緒提升,股債蹺蹺板效應下債券市場利率快速下行。5月7日,國新辦就「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召開發佈會,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宣佈三大類十項舉措的一攬子金融政策,進一步強化了債市利率下行的趨勢。
債市利率下行帶動理財收益回暖,固收類理財收益率階段性回升。根據華源證券統計,4月當月純固收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回升至3.35%。銀行理財市場破淨水平也持續下降,截至5月9日,華西證券研報數據顯示全部產品破淨率環比降0.1pct至0.5%,全部理財業績不達標率環比降0.5pct至18.8%。
民生證券分析師譚逸鳴在研報中分析稱,當前而言,理財安全墊或仍有一定空間,如若監管政策對理財淨值化嚴格要求,整改期間理財浮盈或逐漸釋放,對理財淨值仍形成一定支撐,再往後來看,隨着整改措施逐漸推進落地,理財低波模式和負債端穩定性或趨於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略有回升,但在市場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疊加前期禁止「手工補息」和規範同業存款利率對底層資產收益帶來的影響,新發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還是呈現下行趨勢。
據民生證券研報統計,4月每日開放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爲2.01%,較3月下降0.01個百分點;3個月-6個月(含)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爲2.33%,較3月下降0.03個百分點;6個月-1年(含)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爲2.5%,較3月下降0.06個百分點。
華源證券首席分析師廖志明測算,考慮到境內各類債券收益率已降至歷史低位,後續固收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預計將降至2%左右。
2兆陣營有望迎新
據華源證券研報數據,從整體規模來看,截至2025年4月末,理財規模前三的機構爲: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其中,招銀理財的理財規模較年初略微增長,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的理財規模較年初小幅增長。
大陸國有大行中,截至2025年4月末,除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之外,其他大行理財公司的理財規模較年初均有所增長。廖志明分析稱,2025年一季度,四大行理財公司的理財規模均下降明顯,可能與一季度大行重視存款有關,4月理財規模則明顯回升。
工銀理財、農業理財和中銀理財分列理財規模第四、五、六位,僅次於上述的「三巨頭」。其中,工銀理財4月理財規模大幅增長,理財規模達1.97兆元;農銀理財理財規模較年初略有縮水,但也達1.95兆規模;中銀理財的理財規模1.93兆元。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及中銀理財有望進入2兆陣營。
股份行理財公司中,渤銀理財、恆豐理財、民生理財前4個月理財規模增幅較高,其中,渤銀理財的理財規模較年初增長459億元,增幅達27.0%。城農商行理財公司之中,「老大哥」蘇銀理財持續領跑,規模達6897億元。寧銀理財的理財規模增幅則較爲突出,增幅達23.7%。
理財規模能否再創新高?
中信證券研報預計,新一輪存款降息馬上來臨,將促進理財規模進一步增長,年內有望觸達33兆元的歷史高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指出,新一輪存款降息落地,有利於銀行控制利息成本,但同時也會加大攬儲難度,銀行理財等低風險資管產品將迎來增量資金。對於債市而言,存款利率下調可能會推動包括國債利率在內的廣譜利率進一步下行。同時也將推動「存款搬家」繼續。
廖志明則認爲,2025年理財規模增長挑戰較大。由於信用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票息保護不足,理財收益率或難以跑贏5年定期存款,理財產品吸引力下降。此外,隨着理財估值整改進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可能加大,2025年理財規模增量可能不高。
「理財規模有沒有希望在年底創歷史新高,從往年的規模變化規律來看,二季度是重要的發力時間段。」冠苕諮詢創始人、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周毅欽認爲利率環境變化和股債 「蹺蹺板」 效應都是影響規模變化的核心因素。
一是看利率環境變化能否繼續帶來機遇。若二季度及下半年利率繼續走低,有望觸發更多存款搬家至理財,推動理財規模增長。
二是看股債「蹺蹺板」效應是否會引導資金流動。當前中國股市波動,正處於多空博弈的關鍵節點。儘管宏觀層面中美經貿關係緩和爲股市帶來積極影響,但未來不確定性仍然較大。這種資金的動態調整,也會對理財規模變化產生一定影響。
除了以上兩方面,信託SPV (特殊目的機構) 整改是否會影響投資者持有體驗也值得關注。「理財資金借道信託SPV實現低波穩健的空間受到壓縮,未來幾年裡,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將更爲真實,固收類理財整體淨值波動會提升。這可能導致部分對風險較爲敏感的投資者產生觀望態度,對理財規模增長產生一定抑制。」周毅欽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