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盜養販賬號黑產需織密“法治+技防”安全網

高低

近年來,微信作爲日常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軟件之一,在滿足人們網絡社交、消費結算等需求的同時,也被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不僅出現通過微信賬號進行的不法交易,而且還衍生出依靠販賣微信賬號牟利的黑灰產。近期,湖南湘潭警方破獲的一起“盜養販”微信賬號黑灰產案件引發關注。公安機關查明,該團伙盜取微信6000餘個,團伙頭目馮某獲利120餘萬元。

不法團伙的作案手法高度依賴技術工具,其核心在於利用技術與平臺規則的漏洞完成賬號盜取、換綁和規避監管。首先,物聯網卡濫用成關鍵突破口。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低價購入大量物聯網卡,因其僅能接收短信和使用數據網絡,且無需實名認證,成爲盜號後換綁的“隱身衣”。儘管工信部明確規定物聯網卡僅限企業實名使用,但黑灰產通過僞造企業資質或非法渠道購買,仍能繞過監管。對此,需強化物聯網卡全流程管理:運營商應建立“使用場景覈驗機制”,對頻繁更換設備或短期內大量購卡的企業重點監控;同時推行“一卡一終端”綁定技術,限制非綁定設備的異常操作。

其次,平臺風控機制亟待升級。本案中,犯罪團伙通過“卡手機”插件高頻發送驗證碼,人爲觸發微信賬號保護凍結功能,導致原號主無法及時察覺異常。此外,被盜賬號被登錄至數千臺二手手機後,黑灰產通過模擬真人行爲(如刷短視頻、聊天)維持賬號活躍度,規避平臺風控。對此,社交平臺需強化技術對抗能力:一是引入“異常登錄畫像模型”,對短時間內跨地域頻繁登錄、設備指紋異常等行爲實時攔截;二是建立“未成年人賬號保護專區”,對未成年用戶開啓強制人臉識別驗證,並限制其賬號交易、換綁等高危操作。

最後,短視頻平臺需壓實內容審覈責任。黑灰產以短視頻爲載體傳播“刷單領紅包”等虛假廣告,利用平臺算法定向吸引未成年人。此類內容往往採用暗示性話術(如“限時福利”“官方合作”)規避關鍵詞審查。對此,平臺應建立“福利詐騙”專項識別模型,對涉及“免費領”“掃碼領紅包”等誘導性視頻進行人工複覈,並封禁發佈者賬號;同時優化舉報機制,對未成年人高頻舉報的內容優先處置。

技術防控能提高犯罪成本,但根治黑灰產還需依靠法律震懾與協同治理。當前,黑灰產已形成“盜號-養號-販號-下游犯罪”的完整產業鏈,必須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和跨部門協作實現全鏈條打擊。

其一,填補法律空白,明確賬號販賣刑事責任。現行法律對“販賣實名賬號”的定性仍存爭議,不妨出臺司法解釋,提高刑罰上限。其二,強化行業監管,壓實主體責任。有關部門需建立“黑灰產關聯行業清單”,對手機回收、通信卡銷售等企業實施備案審查,並強制其接入公安數據系統,對異常交易實時預警。其三,推動跨區域、跨部門協同作戰。公安機關需與互聯網企業建立“賬號異常數據共享機制”,通過追蹤登錄IP、資金流向等鎖定境外犯罪分子;同時加強國際警務合作,針對東南亞等電詐高發地區開展聯合執法,搗毀境外窩點。

湘潭警方此次行動的成功,揭示了黑灰產犯罪的技術化、專業化趨勢,也凸顯了“法治與技術雙輪驅動”的必要性。面對不斷升級的黑灰產挑戰,唯有築牢技術防線堵住漏洞,完善法治防線斬斷利益鏈條,才能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這不僅是維護個體權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數字時代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