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進入交易元年,面對“開倒車行情”,基金經理如何向精細化交易要收益?

財聯社8月5日訊(記者 閆軍)債券徵稅新規落地,8月8日起,對在該日期之後(含當日)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徵收增值稅。在業內看來,未來國債、地方債、金融債可能會迎來新老券的雙軌定價。隨市場交易情緒而波動,利差可能進一步壓縮。

當前的債基投資者需要面對兩個難題:

一是近200萬億債券資產進入低利率區間,對於大體量機構管理資金,7萬億債基、31萬億的銀行理財、30多萬億的保險資產管理規模來說,如何做出收益差?

二是基本面和貨幣政策的週期性特徵已開始降波,債券市場缺乏明顯增量資金,機構之間博弈明顯,以7月份銀行理財防禦性贖回債基爲例,公募基金經理又該如何應對?

摩根士丹利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副總監、大摩安盈穩固6個月持有期債券基金經理吳慧文表示,債券市場從單邊行情進入低利率、低波動、低利差的震盪週期,大開大合的單一久期策略已然不再奏效。債券市場投資邏輯已然從“配置爲王”轉向“交易爲王”,靠低利率資產的單一配置已經無法滿足投資人的收益回報訴求。吳慧文進一步表示,在震盪市,迅速轉向絕對收益策略,重視運用品種輪動和交易思維來應對。

此外,對於未來債基的發展方向,吳慧文直言,市場變化推動債基發展分化爲兩大方向:一是工具化投資蓬勃發展,針對信用利差扁平化推出科創債ETF、公司債ETF等主題工具化投資產品;二是強化主動擇時的交易策略,通過主動管理將低靜態收益轉化爲交易的收益獲取,對投資管理人的交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債券“買入持有”策略失效,精細化管理要求提高

隨着宏觀經濟週期波動收窄、地產行業長期下行以及貨幣政策進入低利率時代的剋制性寬鬆,傳統依賴“買入持有”的配置策略逐漸失效。當前,債券市場呈現出低利率、低波動、低利差的“三低”特徵,近200萬億規模的存量資產中,靜態收益率普遍降至歷史低位,甚至部分品種進入“1字頭”區間。

這一背景下,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大體量機構面臨嚴峻的收益挑戰。以銀行理財爲例,其31萬億規模的資金在信用利差極度壓縮的環境下,僅靠信用資質挖掘或拉長久期已難以實現超額收益。與此同時,增量資金入場乏力,市場博弈主要集中於非銀機構之間,交易屬性顯著增強。

吳慧文直言,今年債券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持續進入債市的增量資金,債券市場投資邏輯已然從“配置爲王”轉向“交易爲王”。

債券投資也從β紅利向α能力挖掘變化,這就要求管理人需通過精細化交易在震盪市中捕捉收益。

覆盤今年上半年債市震盪行情,吳慧文表示,2025年年初預判債市“區間震盪”格局後,迅速轉向絕對收益策略,重視運用品種輪動和交易思維來應對區間震盪行情。

吳慧文指出,今年債券交易的核心特徵是“開倒車行情”,由於年初債市估值較高,今年債券市場的機會大部分源於市場超調,每一次市場崩盤都是很好的介入機會。過去“買長債、拉久期”的簡單策略不再有效,需要從“研究差異、信息差異、行動差異”三類差異中挖掘收益。

吳慧文強調,“行動差異”裡最重要的是要剝離市場情緒對逆向策略的干擾,實時盯盤中市場價格容易將投資人情緒帶進去,而逆向投資需要反覆錘鍊心性,反覆試盤、糾錯,事實上交易勝率超過55%以上已經遙遙領先,不必苛責每一筆交易做對,而對倉位要有清零心態。

吳慧文將交易策略比作“體育競技”,強調紀律性與體能的重要性。她每日堅持兩小時以上盤後覆盤,週日額外進行四小時周度覆盤,並通過每日5公里跑步保持身心狀態。她認爲,交易是重複博弈的系統工程,長期勝率依賴嚴格的紀律和持續的漏洞修補。

贖回衝擊最佳應對期僅1-2天,負債端事前管理更重要,偏左側進行應對

對於債券基金而言,負債端的穩定性直接決定投資策略的穩定性,若無法預判資金進出節奏,即便捕捉到交易機會,也可能因流動性需要被動變現低流動性資產而折損收益。

吳慧文認爲,負債端管理的本質是事前預判,非事後應對。只有精準把握負債結構變化,才能避免低流動性資產折價變現對收益的侵蝕,最終形成“負債穩-策略穩-收益穩”的正循環。在債市歷史上歷次負反饋來看,負債管理差異決定了產品收益差異,負債管理是產品長期生命力的有效保障。

從吳慧文的管理實踐來看,整體來說,建立了三層管理機制:

一是根據產品持有期設計劃分倉位結構。一定比例倉位配置高流動性資產以應對常規贖回,剩餘部分適度佈局靜態收益較高但流動性較弱的資產,通過“弱化部分資產流動性”換取“收益增厚”,在偏低靜態收益時代仍然十分重要。如她管理的大摩安盈穩固6個月持有期債券、大摩純債穩定增利18個月定期開放產品均是如此。

二是深入理解渠道特性。提前預判節點並調整底倉,不同渠道資金特點,在覆盤歷史上流動性規律後,其對不同渠道資金特點有深刻總結和體會。

三是構建“申贖衝擊-高靜態資產折價-極端規模預案”的響應鏈。在歷次申贖衝擊時,早期快速應對對於產品收益至關重要,中後期的應對,覆盤來看效果較差,過度應對則成爲收益殺手。

“總結歷次申贖衝擊經驗,最佳應對時間可能只有早期的1-2天,管理人及時進行預案分析和響應是經驗積累的結果。每一次負反饋時刻均載入歷史案例覆盤,每一次都有新的因素驅動,但贖回特點類似,底層仍然是相似的人性規律。”吳慧文總結。

此外,對固收產品持有人而言,低波動的持有體驗非常重要。因此,吳慧文管理的產品整體定位“偏左”(低風險),即便是“固收+”產品也以“低波動”爲目標,含權資產倉位嚴格控制在中低倉位範圍內。中低波產品注重絕對收益獲取和回撤可控,這樣無論對於高淨值零售客戶還是對於配置型機構來說,才能具備長期的吸引力。

下半年債市依然有結構性機會

業內共識是,下半年債市仍是結構性機會,而債券稅收新政的落地等政策因素,也會給市場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吳慧文從宏觀角度出發指出,進入三季度,財政政策脈衝效應減弱,政策或進入空窗期,地產仍處於下行通道,出口或呈現邊際走弱,預期經濟基本面在三季度壓力顯現。從近期PMI數據49.3,環比走弱,美日中PMI數據均季節性走弱,全球主要經濟體需求走弱獲得共振,另外7月底出口集裝箱數據環比大幅走弱,印證了外圍需求系統性下降。

在三季度的債市操作節奏上,她認爲,8月份中上旬市場走向震盪偏強行情,但是利率錨要擊破前低仍然需要強利多,暫時概率不高,大概率債市會在總需求走弱、政策刺激空窗,疊加8月12日豁免截止期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等事件衝擊中尋找窄幅波動機會。8月中下旬則需觀察風偏和商品等市場對反通縮預期和資金流的影響。

吳慧文也指出,需警惕信用利差季節性低點。策略上以高流動性品種的交易爲主,注重賠率與勝率平衡。若中美關稅豁免期到期後出現24%關稅不續等利多債市信號,可擇機止盈。轉債上,市場受到供求邏輯的影響,估值系統性擡升,目前百元溢價率繼續上移空間有限,仍維持震盪判斷做好資產高低切。

至於四季度,吳慧文表示,需繼續觀測基本面高頻數據以預判基本面和貨幣政策彈性,等待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空間,十年國債或有挑戰新低的可能性,邏輯上需要耐心等待市場信號,信用方面,預計11-12月進入季節性信用債交投熱情期,或迎來新一輪信用債配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