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基金吳慧文:債市進入“交易元年” 精細化管理狩獵結構性“阿爾法”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當下,債券市場從單邊行情進入震盪週期,“如何在低利率、低波動的存量市場中獲取較爲合理的收益”成爲債券基金管理者的核心命題。

摩根士丹利基金固收投資部副總監吳慧文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債市已從“配置爲王”進入“交易元年”,需以紮實的投研能力爲根基,用敏銳的交易思維捕捉結構性機會,並通過精細化管理築牢風險底線,實現“低波動”的持有體驗。

固收全鏈條積累

鍛造核心投研能力

吳慧文畢業於武漢大學金融工程專業,職業路徑始於券商自營利率衍生品研究,是國內首批參與國債期貨仿真與實戰交易的從業者之一,至今已耕耘國債期貨投研領域13年。在廣義基金領域從業8年,她管理過貨幣基金、短債、純債、固收+等多類產品,擁有利率債、信用債、利率衍生品、可轉債等債券全品種投研邏輯體系。

作爲金融工程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吳慧文擁有較強的量化研究與邏輯推導能力,對利率波動、價量數據及收益率曲線變化保持高度敏銳。從在管產品來看,目前吳慧文管理的產品涵蓋類現金工具同業存單基金、中長期純債、一級債基、二級債基等多元策略,構建了較爲完整的固收產品圖譜。

吳慧文介紹,這種全鏈條積累,鍛造了其兩大核心能力:一是大類資產穿透式認知。從資金研究存單價值,到利率品錨資產認識,再到不同類型信用品種資產輪動,進而到轉債策略、商品、權益行業流動性和輪動特徵,均有日復一日的研究和理解,對大類資產風險偏好波動敏感,在聯動性較強的市場特徵中,能以中期視角捕捉到市場大貝塔機會。

二是策略的靈活迭代。2024年單邊行情中,吳慧文通過久期策略捕捉“大貝塔”收益。銀河數據顯示,吳慧文管理的大摩安盈穩固六個月持有期債券A在2024年收益爲7.72%,位列同類基金前7%。今年初,她預判債市“區間震盪”格局後,迅速轉向絕對收益策略,重視運用品種輪動和交易思維來應對區間震盪行情。截至7月18日,大摩安盈穩固六個月持有期債券A自2025年以來收益率達5.05%,遠高於中長期純債基金平均收益,“主要收益靠純債交易策略貢獻。”她表示。

吳慧文還透露,與摩根士丹利全球資源的聯動和協同,也爲其構建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公司固收團隊與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研究部、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全球各地投資團隊保持高頻交流,不斷增強對全球資產的最新洞察,及對全天候資產的敏感度與理解深度,爲做好產品收益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債券市場進入“交易元年”

吳慧文將2025年定義爲“債券交易元年”,這一判斷基於市場生態的變化:靜態收益率進入“1字頭”區間,對於銀行保險等配置型大資金,其資產收益的想象力大幅弱化,信用利差收窄至低位導致信用資質挖掘失效,信用收益不足而流動性缺陷尚存,債券市場投資邏輯已然從“配置爲王”轉向“交易爲王”。

她強調債券市場交易元年的核心特徵是“開倒車行情”,由於年初債市估值較高,機會都是調整出來的,“每一次市場崩盤都是很好的介入機會”。

過去“買長債、拉久期”的簡單策略不再有效,吳慧文認爲需要在三類差異中挖掘收益。

首先是“信息差異”,通過量化因子模型定期跟蹤數百條指標數據,並根據周度和月度市場特徵和市場主要矛盾,賦予部分指標更高權重,在高權重數據二階導出現變化時,可以在左側及時抓取到市場機會。

其次是“行動差異”,在市場情緒化波動時逆向佈局,比如國債期貨因對衝資金進出暴漲暴跌時,通過價量分析識別“情緒溢價”,遵循“大波動建大倉位、小波動小倉位”的原則。

再次是“研究差異”,成功的產品往往突破單一模式,在能力圈內的單一品種研究發揮到極致,或者對於不同互補型的類屬資產,擁有此消彼長的高策略敏感度,避免單一品類資產的收益瓶頸。

“精細化交易策略可以類比‘體育競技運動’。除了長時間盯盤交易之外,每日盤後我都會進行兩小時以上的覆盤,即便出差也是如此。週日還會進行四個小時的周度覆盤,不斷總結捕捉機會的經驗和提高勝率。爲了保持較好的身心狀態,我每天堅持跑步5公里以上。”吳慧文表示,能夠替持有人賺錢,哪怕在債熊行情中,基金淨值也能屢創新高,基金持有人能夠不斷復購,就會很有成就感。

2025年,大摩安盈穩固六個月持有期債券A淨值創新高達40次以上,成爲她交易策略有效性的直觀註腳。

精細化管理

追求“低波動”持有體驗

吳慧文認爲,對固收產品持有人而言,“低波動”的持有體驗非常重要。因此,其管理的產品整體定位均以“低波動”爲目標。

吳慧文表示,對於債券基金而言,負債端的穩定性直接決定投資策略的穩定性。“事前預判比事後應對更爲重要。”她強調,只有精準把握負債結構變化,才能避免低流動性資產折價變現對收益的侵蝕,最終形成“負債穩—策略穩—收益穩”的正循環。

吳慧文的負債端管理邏輯核心是“流動性與收益的動態平衡”。她向記者介紹了其建立的三層管理機制:

一是根據產品持有期設計劃分倉位結構,一定比例倉位配置高流動性資產以應對常規贖回,剩餘部分通過“弱化部分資產流動性”換取“收益增厚”。

二是深入理解渠道特性,其對不同渠道資金特點有深刻總結和體會,提前預判節點並調整底倉。

三是構建“申贖衝擊應對、高靜態資產折價管理、極端規模預案”的三層響應機制。總結歷次申贖衝擊經驗,最佳應對時間可能只有早期的1至2天,管理人及時進行預案分析和響應是經驗積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