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基層沃土 鍛造治理尖兵
2020年7月,在吉林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吉林長春社區幹部學院,在聽取學院的教學培訓情況後,總書記指出,“這樣的培訓方式是對路的,就是要堅持‘幹而論道’,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五年來,學院始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以“傳播理論、傳授方法、傳承精神”爲使命,探索出一條“實務實訓、專業專項、開門開放”的基層幹部培訓新路徑,累計培訓黨員幹部15.3萬餘人次。學院用實幹爲新時代基層治理注入澎湃動能,以培訓賦能基層治理,多維度架構培訓體系,針對系統破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域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深化治理領域的改革,實現治理資源的高效配置,在職業認同、能力提升、共建共治、社會發展、精神傳承等方面激活培訓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
職業認同:從“身份迷茫”到“使命自豪”讓社區工作者找到“主心骨”
“以前總覺得社區工作是‘跑斷腿、磨破嘴’的瑣碎活,現在才明白,我們是居民的‘貼心人’、社區的‘當家人’”。剛結束“紅領導師團”跟崗學習的南關區社區工作者小王,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這份轉變,正是學院“幹而論道”培訓理念的生動註腳。
學院堅持將“職業認同培育”融入培訓全鏈條:通過“理論奠基—案例解析—實踐淬鍊”的立體教學體系,讓社區工作者通過“紅領導師團”講述“小巷總理”的奮鬥故事,用時代楷模吳亞琴書記30年紮根社區的堅守、七一勳章獲得者林丹書記“把社區當家建”的情懷,點燃“爲誰幹”的熱情;通過“基層實戰三十講”等實務課程,讓學員在“情景還原—處理方法—防範措施”的沉浸式教學中,掌握“怎麼幹”的本領。
如今,學院已成爲社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和“加油站”,105節精品課程入選中國幹部網絡學院,300餘名優秀學員從這裡成長爲社區書記,34名學員變身“兼職教師”重返課堂分享經驗。一位街道書記感慨,學院的培訓不僅提升了社區工作者專業能力,更讓社區工作者從落實工作走向“治理C位”,找到了職業尊嚴與價值。
能力提升:從“經驗驅動”到“專業賦能”鍛造基層治理“硬核隊伍”
“以前調解矛盾靠‘和稀泥’,現在用‘矛盾調解七步法’,問題解決率提升了60%!”二道區社區李書記口中的“七步法”,正是學院“社區治理一萬個怎麼幹”的實戰案例。學院通過打造學習中心實景化教學區,讓理論生動起來,實踐直觀起來,緊扣基層治理痛點難點,構建起“理論奠基—案例解析—實踐淬鍊”的全鏈條、全週期、全場景立體化教學體系,讓社區工作者在“熱鍋上”練出真本領。
針對能力短板,學院創新開展“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專題授課+案例分享+現場教學”,每年爲長春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工崗等開展定製化培訓;承辦全省城市基層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切實加強基層幹部尤其是社區幹部隊伍建設;製作“情景還原—處理方法—防範措施”結構的“基層實戰三十講”視頻課程;組建“吳亞琴導師團”,實施紅領導師幫帶計劃,實現全市重點社區“一對一”指導,推動基層治理水平整體躍升。
爲滿足多元化需求,學院依託“一校六院”合作機制,聯合市直部門、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綠色低碳等專題培訓,年均培訓黨員幹部超2萬人次;針對典型社區打造,推出“名師跟培”機制,通過“培訓+跟訓”“管理+學習”“評估+轉化”三驅模式,推動培訓成果轉化爲社區治理實效;承辦、主辦各類社區工作者職業技能大賽,搭建“業績晾曬、經驗共享”平臺,讓優秀學員變身“兼職教師”,激活基層創新潛能。
目前,學院共舉辦中組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示範班”、中宣部“全國社區工作者培訓班”、中社部“‘送課上門’社區工作者培訓”、民政部“全國社區工作大講堂”,吉林省城市基層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和長春市社區幹部“吳亞琴社區工作法”萬人大培訓等線下線上培訓班418期,培訓學員15.5萬餘人次,每年實現全市社區幹部培訓全覆蓋、全省社區書記培訓全覆蓋、全省社區工作者線上、線下雙線培訓全覆蓋。承辦其他省市委託培訓,成爲基層幹部“充電蓄能”的“吉林課堂”。
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到“系統升級”,激活善治“一池春水”
在長春市某老舊小區,曾經困擾居民十年的“飛線充電”問題,如今通過“組織動員+居民議事+物業協同”的治理模式徹底解決;朝陽區科技花園小區通過“黨建+幸福小區”建設,加裝電梯陸續開啓使用;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通過“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讓“委小暖”特色志願服務溫暖大街小巷;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一門式、一張網”“‘365’不打烊”全方位全天候服務,讓羣衆事羣衆議、小區事小區辦,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裡落地生根。
吉林長春社區幹部學院“社區治理博覽館”裡陳列的一本本“治理日記”,一個個社區故事,記錄着社區工作者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創新”的蛻變……這些變化,正是學院“幹而論道”培訓成果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學院堅持“培訓成果反哺治理”理念,推動“課堂所學”轉化爲“治理效能”:一方面,打造89個優秀典型社區作爲現場教學基地,讓學員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城市發展脈搏;另一方面,開發“吉社網院”線上培訓平臺,開設“八點半課堂”,實現全省3萬餘名社區幹部常態化學習,讓優質課程“觸手可及”。
更值得關注的是,學院構建的“七庫”(課程庫、師資庫、教材庫、案例庫、基地庫、問卷庫、學員庫)和“五大課程體系”(政治能力、專業素養、實務操作、文化素養、身心健康),讓培訓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例如,針對街道書記,開發“基層突發事件應急演練”;針對老舊小區工作者,設計“矛盾調解實務課程”,針對社區治理專幹,開發“基層幹部職業幸福感提升”,真正實現“缺什麼補什麼、弱什麼強什麼”。
共建共治: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協同”,繪就治理“同心圓”
“以前社區搞活動,居民是‘旁觀者’;現在有了‘社區治理合夥人’,大家搶着出主意、搭把手!”“今天吳書記的分享給我的感觸特別大,讓我更加堅定了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紮根的信念。”“小林書記的案例給我很大的啓發,我正在謀劃我們的‘小區夜話’黨建聯繫點,培訓結束我就能夠馬上落實了”——在學院承辦的全省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的研討課上,大家暢所欲言,盡情地分享着工作心得。五年來,學院堅持以“社區工作者之家”的初心爲廣大基層幹部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需求保障,打造“永不解散的班級”爲學員構築問策、問計、問需的港灣,實現了傳承精神、傳授方法、傳遞聲音的辦學理念。
學院聯合市直部門、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新興產業培育等專題培訓,助力黨員幹部提升專業化能力;開展“社區問診幫扶”,組織教師團隊深入社區解決黨建、治理、服務中的堵點問題;開展“評估問效”活動,搭建學員“成長快速路”,推動培訓成果反哺社區發展。搭建“校地合作”新平臺:與吉林大學、吉林省委黨校等高校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將人才培養端口前移;創新聯動機制,與全國6所基層幹部學院建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社會發展:從“服務社區”到“賦能城市”,激活振興“新動能”
“沒想到培訓還能當‘城市推薦官’”!來自山西的學員參加完培訓手拿“長春市情手冊”,興高采烈地說“我要把長春的故事講給我的朋友聽”。 “這次的培訓真是受益匪淺,不但學到了工作方法,還能和優秀社區書記面對面,只要有機會,我還要來!”五年來,學院不僅聚焦基層治理,更以“服務長春、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擔當,成爲推動城市融合發展的“橋樑紐帶”。
在服務長春振興發展中,學院實施“擴需擴面”計劃,組織開展專項調訓,解讀政策文件,助力黨員幹部提升能力;開展“社區問診幫扶”,組織教師團隊深入社區解決黨建、治理、服務中的堵點問題;開展學員問卷評估,瞭解學員所需,讓培訓的針對性更強,讓培訓成果轉化爲社區治理成果。
在宣傳推介長春中,學院深挖“市情文化”富礦:將一汽紅旗、長影舊址、長光衛星等地標納入現場教學,讓學員感受“長春製造”的硬核實力與“長春文化”的歷史底蘊;彙編《長春市情手冊》,在學院展示特色文創產品,讓受訓學員成爲“長春推薦官”;通過“車輪上的教學”講述長春故事,讓“幸福長春”的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精神傳承:從“文化浸潤”到“薪火相傳”,厚植治理“根與魂”
“每次走進‘社區治理博覽館’,看到老書記們的‘治理日記’,就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新入職的社區工作者小趙說。學院打造“一廳、一館、一院”,梳理中國基層社會發展脈絡,整理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感人事蹟,挖掘優秀社區典型案例,將精神傳承融入“可觸摸、可感知、可共鳴”的教育場景,讓學員在觸摸歷史中傳承精神,汲取經驗;建設社區工作者七種能力專業教室,通過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能力,學會方法,訓完即用。
學院以“制度化載體”推動精神傳承走深走實,以“標準引領”將精神內核固化爲治理效能。學院牽頭編制的《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體系標準》《吉林省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標準體系》等3項標準,構建起“通用類打基礎、專業類強能力、實務類解難題、工具類提效率”的“四大教材體系”,讓“幹而論道”的經驗從“個案”變爲“範式”。這背後是5年蹲點調研、上千份問卷分析、上百場社區座談沉澱後爲基層治理提供的“操作指南”。參與編制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標準和教材不僅明確“做什麼”,更界定“怎麼做”。從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的“民情日記”到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的“遺囑庫”;從福建軍門社區的“軍門工作法”到寧波划船社區的“議事協商”的流程設計,從特殊羣體的服務清單到應急處置的響應機制,讓“爲民服務”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寸社區肌理,轉化爲可操作、可評估的具體行動。
從“全國首家”到“全國標杆”,吉林長春社區幹部學院用五年時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馮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