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新一輪城市更新?
2025年,城市更新正以全新的邏輯推開:當增量擴張的空間見頂,存量改造的命題浮出水面。中央最新定調“建設好房子”,不是多蓋房子,而是把老房子、舊房子、城中村也變成好房子——這是一場從“規模競賽”到“品質革命”的深層轉向。
東北證券最新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城市更新正在經歷重大轉型,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強調存量改造利用而非大拆大建,目標是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大範圍棚改難言重啓,資金能平衡、徵收補償方案成熟的項目或僅存在於少數核心城市核心區域。2025年已下達8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用於城市更新專項,全國已有310多個城市完成專項規劃編制。
城市更新政策定調: 改造利用替代大拆大建
報告指出,新一輪城市更新明確轉向內涵提升模式,存量上注重改造利用(而非大拆大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增量方面,中央強調"建設好房子",重點打造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高品質住宅;
存量方面,政策要求加強既有建築改造利用,將老舊房屋改造成優質住宅,同時《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明確摒棄大拆大建,轉向"改造利用爲主"。
目標上,政策以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爲核心,注重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修復生態系統和保護歷史文脈。
時間維度上,《意見》設定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取得重要進展,標誌着這是一項長期戰略。
新舊模式轉型: 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激活
當前城市更新與過去棚改模式存在本質區別,前者強調存量激活,後者關注增量擴張。
上輪棚改伴隨着房價上漲預期、土地財政依賴度高、房企擴表拿地激進、三四線城市庫存絕對量高企等背景,而如今房價暫未完全企穩、地方財政收入更加多元、房企拿地聚焦核心城市迴歸理性、供應大幅收縮庫存絕對量顯著下滑。在此背景之下, 過往以棚改爲主的增量擴張式城市更新已不在適用。
開發方式上:聚焦既有建築改造利用,不搞大拆大建;
核心目標上:促進城市結構優化,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用地特徵上: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和用途依法合理轉換,回收閒置用 地等方式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文化處理上: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
資金來源上:正在創新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衆參與的多元實施模式。
全國城市更新實施進展
根據報告,城市更新已進入規模化實施階段,呈現三方面進展:
規劃全覆蓋:310多個城市已完成專項規劃編制,297個地級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精準定位設施缺口和安全隱患,建立"規劃-片區策劃-項目方案"三級實施體系。
城市覆蓋擴大:2024年首批確定15個城市啓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2025年住建部和財政部又選拔第二批20個城市。未來幾年中央財政計劃補助超200億元支持名單城市完善基礎設施短板。
資金保障充足:通過"兩重"建設安排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1350億元,支持各地建設改造城市燃氣、排水、供水、供熱等地下管網約14.8萬公里。此外,2025年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城市更新專項800億元。
城中村改造前景:大範圍棚改難言重啓
東北證券認爲,城中村改造呈現“範圍收縮、模式分化”趨勢。大範圍棚改難言重啓,主要原因包括:
規模受限:基本面變化和政策明確反對大拆大建,近期《求是網》也強調城市更新不是“建新”和大拆大建。
項目篩選嚴格:政策明確優先實施“羣衆改造意願強烈、城市資金能平衡、徵收補償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在房價尚未完全企穩背景下,符合條件的項目可能僅存在於少數核心城市核心區域(如上海地鐵沿線)。
土地供應限制:棚改模式難以規避宅地再次出讓(爲達到資金平衡,往往需開發高容積率產品),與嚴控增量的政策導向不符。多數項目將以“整治提升”或“拆整結合”(部分保留修繕)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