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阿茲海默症新治療 認識輕度認知障礙 十大警訊別漏接
(左起)臺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胡朝榮院長。亞典/提供
臺灣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對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相關照護與醫療支出也逐年增加。今年臺灣正式取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 (Amyloid-Targeted Therapy, ATT)的藥物許可,爲阿茲海默症治療迎來二十年來的重大突破。此治療透過針對大腦中異常累積的類澱粉蛋白進行清除,首次在臨牀上證實能有效延緩病程,爲病友與家屬帶來希望。
隨着人口高齡化加劇,失智症已成爲全社會必須正視的公共健康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臺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爲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臺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爲常見,佔比約六成(56.88%)。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常誤以爲只是正常老化。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平均延誤約3.5年。如出現警訊,應立即就醫,及早與專業醫師討論。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指出,新型標靶治療主要適用於早期階段的輕度認知障礙以及輕度阿茲海默症病友,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確認是否適合:認知功能評估、類澱粉蛋白檢測、腦部核磁共振、以及APOEε4基因檢測。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胡朝榮院長表示,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牀評估以及病理報告,將阿茲海默症分爲六期:第1、2期爲臨牀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第3期爲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毒性蛋白堆積,開始引起症狀;第4期轉爲輕度失智,毒性蛋白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第5、6期則爲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導致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MCI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至5年,每年約有10%至15%的病友會進展爲失智症,惡化速度不容忽視。由於阿茲海默症爲不可逆的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胡朝榮院長指出,除常規認知測驗、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亦可透過生物標記檢測進行精準診斷,如正子斷層掃描(PET)觀察腦內斑塊分佈,或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CSF)中的毒性蛋白含量。
失智症風險因子並非不能改變,徐文俊理事長提醒,若能從日常生活中着手改善14項風險因子,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改善方式包含提升教育程度、矯正聽力與視力、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維持健康體重、預防憂鬱與腦部外傷。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遠離空氣污染,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
除了積極預防,及早發現徵兆同等重要。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劃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徐文俊理事長呼籲,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讓關心成爲守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