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髮型阿茲海默症找上門 醫曝3大警訊易忽略
早髮型阿茲海默症找上門!醫曝3大警訊易忽略,新療法延緩腦退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中市1名50歲謝先生爲公司主管,無預警罹患「早髮型阿茲海默症」,令人意外的是他無家族遺傳病史,也無三高或慢性疾病,一切來得莫名其妙。醫師表示,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新療法已有新藥覈准上市,建議懷疑有記憶力退化或認知障礙的民衆可儘早就醫進行評估。
除了家族遺傳、腦部清除機制異常、慢性情緒障礙外,也與睡眠問題息息相關。(光田綜合醫院提供/寶智華臺中傳真)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廷斌表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原因大多不明,除了家族遺傳、腦部清除機制異常、慢性情緒障礙外,也與睡眠問題息息相關,當在深層睡眠時,大腦會啓動清除機制,將腦中的類澱粉蛋白(Aβ)代謝排除;若長期睡眠不足或無法進入深沉睡眠階段,這些毒素將持續堆積於大腦,損傷神經細胞,造成退化。
陳廷斌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多在40至64歲間,初期常見三大警訊包括性格改變、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容易被誤解爲壓力太大或情緒低落,而延誤治療。
光田綜合醫院指出,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新療法已有重大進展,近期覈准上市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是目前唯一被證實能延緩大腦功能退化的藥物,作用爲清除阿茲海默症的核心毒素「類澱粉蛋白(Aβ)」的沉積,與傳統只能改善症狀的藥物不同。這項突破使早期診斷更具意義,也讓失智症的治療邁入能控制的新階段。
核子醫學科主任王克彬表示,針對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目前已有非侵入性影像檢查工具,可透過正子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儀(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偵測受檢者大腦中是否已有類澱粉蛋白(Aβ)堆積,協助掌握疾病徵兆、爭取黃金治療期,建議懷疑有記憶力退化或認知障礙的民衆可儘早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