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女嬰染RSV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 健保給付單株抗體助預防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周早產兒。(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34周早產兒蔡小妹,在一個月大時感染RSV,先是發燒、呼吸「咻咻」聲症狀,接着出現嘴脣發紫、呼吸窘迫症狀,緊急送醫插管維持呼吸,住進加護病房一週,讓家長心急如焚。爲了預防早產兒感染RSV引發重症,健保今年6月1日起擴大給付RSV單株抗體,從未滿33周放寬至未滿36周都可使用,預估一年受惠早產兒約8600人。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義大醫院副院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在臺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此次健保署擴增給付RSV單株抗體至未滿36周的早產兒,接軌日韓RSV預防政策,讓每位早產兒都能在健保的保護傘下安心長大。
臺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弘洋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具高度傳染性與潛在重症風險,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6;早產兒感染RSV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更令人憂心的是,一歲前感染的早產兒,未來5年內罹患氣喘機率高出3倍。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國內新生兒約有10%屬於早產,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因爲「感染」住院的病人約20萬人,若以年齡層區分,9歲以下約10萬人最多,其中又以早產兒風險最高。RSV單株抗體若從33周擴充到未滿36周施打,從實證上看起來確實可以降低出生後第一年高風險感染,雖然一劑要價1萬元,費用並不低,但健保花個幾億卻能保護更多孩子順利健康長大。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指出,經臨牀研究顯示,感染RSV住院案例多半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至6個月內,且33-35周早產兒出生後6個月內感染RSV住院時間可長達超過一週,爲高風險的早產兒施打3至6個月的預防性單株抗體,可以有效降低感染RSV的住院率、住院天數以及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會。
林明志強調,RSV並無專門的治療藥物,單株抗體是目前具多國實證的預防藥物,安全且針對高風險族羣具有保護力,對胎齡32至35周早產兒,可降低80%的RSV相關住院風險。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呼籲,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的早產兒寶寶,若仍在一歲以內,應儘速回院接種RSV單株抗體,透過按月接種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