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染RSV「呼吸冒狗吠聲」慘住院10天 醫:死亡率比流感高5倍

▲感染RSV嬰兒真實個案,11個月大時接受治療中插點滴治療照片。(圖/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生兒家長要當心流感新冠夾擊,還要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一名11個月大嬰兒呼吸時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喘鳴,送急診確認RSV感染,住院10天康復後還留下氣喘體質後遺症。醫師示警,新生兒感染RSV後的死亡率比流感高出5倍,家長應該積極預防。

雙寶媽謝小姐就曾因爲孩子感染RSV受盡苦頭,當時大兒子僅11個月大,原本和先生以爲只是小感冒,沒想到病情在短短几天內急速惡化,呼吸時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喘鳴,胸口也明顯隨着凹陷起伏,趕緊送急診確認RSV感染,最後住院整整10天。

謝小姐回想,當時孩子需要住在氧氣帳內無法活動,全家人也需要24小時輪班照護,只能說是身心俱疲,且康復後仍留下嚴重的氣喘體質,這樣慘痛經驗讓她在小女兒出生時,第一時間爲她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指出,RSV症狀兇險變化快,感染初期多爲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跟流感、新冠肺炎以及感冒相似,但最大的不同是,RSV更容易對嬰幼兒的健康帶來災難般的衝擊,嬰兒期感染RSV產生肺炎或細支氣管炎的風險最高可達40%,遠比流感、新冠肺炎、感冒侵犯到下呼吸道的風險7%、23%、2%,風險最高可差20倍之多。

嬰幼兒氣管較爲細小且處於發育期,黃立民指出,發生肺炎後產生的痰液容易造成堵塞,可能進而造成缺氧、急性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病童可能需要緊急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黃立民進一步說明,與流感相比,新生兒感染RSV後的急診與住院率竟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也比流感高出5倍,更是造成一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的主因之一。

許多家長誤以爲早產兒或罹患先天疾病的寶寶才因RSV而重症,但事實上,根據臨牀觀察,超過八成因爲RSV而住院的嬰兒,原本都是健康且足月出生的孩子,5歲以下孩童都可能有重症風險,且感染過RSV的孩子,日後罹患氣喘或反覆性喘鳴的風險是未感染者的3倍,且影響可能持續到青春期。

黃立民強調,家有新生兒的家庭,在秋冬呼吸道疾病盛行季,除了不能忽略流感、新冠肺炎的預防以外,也應該積極預防RSV。除了醫療預防措施外,日常照護同樣重要,建議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若家中有人出現感冒症狀,應避免與嬰兒密切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