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複議開新局,行政法治強內功
全國兩會前夕,司法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行政複議法實施一週年有關情況。從今年3月1日起,司法部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行在線複議工作,依託“掌上覆議”微信小程序和全國行政複議服務平臺,開展在線申請、在線補正、在線閱卷、在線聽證、在線調解和在線送達等活動,助力社會公衆實現足不出戶申請和參加行政複議。
行政複議制度的線上版實踐全面開花,而新修訂的《行政複議法》運行一週年,以此爲依託循序展開的司法行政監督嶄新實踐正進入階段性小結,這也是呼應去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抓手。行政複議是政府行政系統的自我糾錯,是前置性化解“民告官”行政爭議的權力自我制約,在線複議的全面鋪開,則讓複議便民的制度目標有了更實在的技術依託。
不誇張地說,行政複議的具體表現直接映射了政府行政法治的誠意與成色。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收行政複議案件74.96萬件,同比增長94.7%,辦結64.1萬件,同比增長82.1%。經過行政複議後,90.3%的案件未再進入行政訴訟或信訪程序,有效實現案結事了。
接案量同比增長94.7%,這已經是近乎井噴的行政複議案件收案量,辦結案件的數量同樣有較高增幅,其關鍵背景就是《行政複議法》實施二十多年來首次大修。而隨着在線複議服務的全面鋪開,也意味着行政複議案件的接案量、結案量將可能面臨新的挑戰。現有司法行政力量接不接得住,其承壓性究竟如何,把行政複議作爲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的角色發揮好,着實不易。
僅法案大修,複議實踐便有大改觀,直觀表明規範建設在解決行政複議根本問題、實際問題上的關鍵作用。《行政複議法》修訂後,從拓寬和擴大行政複議範圍、完善行政複議前置規定兩方面來強化行政複議吸納行政爭議的能力。過去一年,各級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辦理涉企行政複議案件7.9萬件,以調解、和解等方式實質性化解1.9萬件,直接糾正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爲6500餘件。
歸根到底,把行政複議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好,首先就是要堅定普通公民、法人等潛在的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爭議發生時尋求複議解決問題的一種下意識。從制度監督的邏輯來看,複議與訴訟的最大差異在於監督的內外不同,而行政內部監督能讓普通市場主體堅定信心,核心在於提升行政內部監督的糾錯能力。
“經過行政複議後,90.3%的案件未再進入行政訴訟或信訪程序”,這組數據表明行政複議本身“案了事消”的本領在加強。行政複議不僅要好用,更要管用。過去一年,司法行政機關的個案糾錯和類案規範能力更是有了長足進步,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爲5.8萬件,直接糾錯率12.07%。在線複議平臺的全面啓用,其對於複議個案的監督和糾錯更有了技術性的公正加持,在線對接、審查行政爭議,快速及時給出複議判斷,有機會盡可能壓縮複議案件的人爲因素、降低干預能量,有機會讓行政複議秉公判斷的底氣更足,讓行政複議的公正性與公信力得到更多公衆認可。
以新技術、新場景推動行政複議制度的徹底革新,讓行政複議迴歸其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的公共角色,行政爭議案件的“吞吐量”僅是其中一個顯性參照。而對違法行政行爲的糾錯力、規範度,更是規範行政執法、建設政府法治的一個金標準。遏制小過重罰、逐利執法等公衆關注的違法行政的不良傾向,有賴行政複議的順勢而爲,更期待政府法治的補短板、強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