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3.6億訴訟 皇庭國際退市警示危局加劇

財聯社8月21日訊(記者 李潔)一系列債務糾紛與司法訴訟,使皇庭國際(000056.SZ)這家原本知名度並不高的企業,成爲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

8月21日,皇庭國際發佈關於重大訴訟、仲裁的公告,披露公司及其子公司涉及兩起重大案件。

訴訟案件中,皇庭國際及其子公司作爲被告,涉及債務金額3.62億元;仲裁案件則涉及現金債權2.66億元。兩案均已由法院及仲裁機構受理,但尚未開庭審理。

然而,皇庭國際的困境不止於債務訴訟。在即將到來的9月份,該公司行至一個重要關口。而這場或危及到其上市公司地位的大考驗,與該公司旗下一項資產拍賣有關。

8月11日,其公告宣佈旗下核心資產深圳皇庭廣場將被司法拍賣。這場拍賣定於2025年9月9日至10日在京東法拍平臺進行,起拍價30.53億元,較評估價43.61億元折價約30%。

評估報告顯示,深圳皇庭廣場的土地使用年限尚餘約17年(至2042年10月7日止)。競買人除需支付拍賣價款外,還需承擔約2372萬元的待繳費用(包括管理費約1631.87萬元和水電費約740.06萬元)。

在法拍市場上,房企名下資產被拍賣,原本並無特別之處,然而本次拍賣,卻被認爲對這家上市公司有着生死攸關的意義。

皇庭國際在公告中坦言,如若拍賣成交,公司將失去相關資產所有權,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同時,這對公司資產、負債及日常經營將產生重大影響,公司未來可能觸發財務類強制退市風險警示。

“深圳皇庭廣場對皇庭國際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是因爲該廣場是其核心資產,被拍賣會直接衝擊皇庭國際本就脆弱的財務基本面。”一位房地產行業分析師表示。

截至2024年末,深圳皇庭廣場賬面價值爲57.5億元,佔皇庭國際總資產的比例高達71.57%;2024年該項目收入爲3.69億元,佔皇庭國際總營收的比例達56.03%。

“深圳皇庭廣場的司法拍賣,對於本就深陷入虧損的皇庭國際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這很可能直接導致其資產大幅縮水、營收銳減並跌破關鍵監管紅線,從而觸及多項財務類強制退市風險警示條件。

據悉,這場司法拍賣緣起於2016年的一筆關鍵融資。當時皇庭國際子公司融發投資以皇庭廣場爲抵押,向中信信託借款30億元。而2021年貸款到期時,皇庭國際僅償還本金2.5億元,剩餘27.5億元本息逾期,直接觸發了司法查封程序。

事實上,皇庭國際自2020年起已連續5年陷入虧損,累計虧損額超過44億元,且2025年上半年預計繼續虧損1.4億元至2億元。

“如果失去皇庭廣場這一核心盈利資產,皇庭國際盈利能力將遭受進一步打擊,未來虧損局面恐難扭轉。”上述分析師稱。

截至今年3月末,皇庭國際總資產爲80.08億元,總負債爲77.7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7.12%。同時,其短期償債壓力巨大。截至2025年3月末,賬面貨幣資金僅9193萬元,但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高達37億元。

分析人士認爲,即使拍賣所得款即便用於償債,也可能不足以完全覆蓋該公司債務,皇庭國際仍將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面對困境,皇庭國際並未坐以待斃。其近幾年以來,嘗試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化解危機。

今年7月31日,皇庭國際披露,其與連雲港豐翰益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和《股權轉讓框架協議》,計劃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進行債務重組。交易標的爲,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及重慶皇庭珠寶廣場有限公司各不少於51%股權。

目前,皇庭國際已收到豐翰益港支付的1000萬元意向金。但由於債務重組涉及的相關方及事項較多,雙方尚未達成可落地實施的一致意見方案,且尚未與各銀行債權人及其他債權人簽訂債務重組協議。

與此同時,皇庭國際也在尋求跨界業務轉型。8月7日,其宣佈與深圳市尊光固態電池有限公司簽署增資擴股協議,重點佈局儲能等細分方向新材料領域。

該公司表示,這將進一步完善其圍繞“功率半導體+”投資和發展邏輯構建的產業新生態,有望成爲新的業績增長點。不過,其並未披露具體的投資金額。

業內人士認爲,皇庭國際謀求業務轉型試圖挽救危局之舉,可能更多屬於戰略佈局層面,但對其而言,當前最緊要的問題在於,能否保留住佔到公司總資產超七成,並對其營收產生重大影響的深圳皇庭廣場。

就此,皇庭國際方面表示,“目前與債權人正在協商包括債務化解在內的整體和解方案,雙方積極爭取和解方案儘早落地。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和解,法院可能會撤銷本次司法拍賣。”

然而,距離9月9日的拍賣日期僅剩不到三週時間,這場危機能否在短時間內化解,仍是未知數。

此外,即使本場拍賣按此前公告如期進行,由於皇庭廣場剩餘土地使用年限僅17年,加之被拍標的物尚有高達2372萬元的待繳費用,該標的物是否會有人接盤,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