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向奔赴中譜寫青春答卷

□宿州學院團委書記 陳 宇

當青年學子邁出校門、走向廣袤鄉土時,“三下鄉”“返家鄉”便成爲青春與時代深刻交融的動人篇章。這項實踐絕非單方面輸出,更非浮光掠影的儀式。宿州學院始終探索一條以青年智慧激活地方發展、以鄉土實踐錘鍊青年品格的“雙向賦能”之路,讓每一次出發都成爲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精準對接 以地方所需校準實踐座標

過去實踐中偶有“一廂情願”之憾,熱情雖盛卻未能精準澆灌沃土。2025年,我們決心突破,組建校院兩級實踐團隊150支,推動5000餘人參與“返家鄉”實踐,實現低年級學生全覆蓋。我們深入調研鄉鎮需求,將“我們想給的”與“地方所需的”深度融合。從宿州特色農業技術推廣,到留守兒童“七彩課堂”的精細化設計;從抗戰老兵烽火記憶尋訪,到大運河文化脈絡的深挖與傳承;從農產品直播助銷,到鄉村文旅資源數字化呈現——每個項目都聚焦地方發展需求與青年特長的交匯點。唯有紮根現實土壤,青年智慧方能長成參天大樹。

知行互促 讓實踐成爲思想淬鍊的熔爐

我們警惕實踐淪爲單純的技能演練或淺層體驗。我們引導學生立足專業所長,爲當地所需提供切實助力:計算機專業學子以智慧助農打開數字時代的金鑰匙,文藝青年用非遺技藝爲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當專業知識與地方需求深度契合時,青年智慧便如春雨般浸潤田野,化爲鄉村振興的汩汩活水。這種行中有思、以思促行的循環,使實踐真正成爲思想昇華的催化劑。

深耕長效 變“一陣風”爲“常青樹”

避免實踐成果隨隊伍返校而中止,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我們通過校地共建實踐基地,爲“三下鄉”構築穩固支點;將優秀項目孵化轉化爲長期志願服務團隊或創新創業課題,讓智慧與熱情在鄉土紮根生長;推動形成調研報告與政策建議,爲地方決策提供支持。依託“青春思政課”開展專題總結表彰,集中展現成果,強化示範引領。我們堅信,每一次實踐的漣漪,都將在地方發展中激盪起持久的迴響。

當青年學子將個人成長融入時代大潮,當“三下鄉”“返家鄉”從單向奔赴轉化爲雙向賦能,青春的實踐便超越了活動本身,成爲一場奔赴共同未來的生動實踐。唯有在服務與奉獻的深紮根中,青春之樹才能枝繁葉茂,結出不負時代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