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近年兩岸情勢緊張,中共頻繁軍演,民間也開始準備避難包,而三軍總醫院身爲臺灣軍醫體系核心,如何在軍事與醫療之間取得平衡,備受關注。對此,院長陳元皓表示,三總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衆健康的重要依靠,將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推廣民防教育,期許能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

▲三總院長陳元皓認爲該院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衆健康的重要依靠。(圖/記者李毓康攝)

陳元皓是國內知名的神經外科醫師,因三總角色特殊,相對於某些名醫,較少在媒體曝光,不過他的醫療、學術、行政經歷完整,曾任軍醫局衛勤保健處處長、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院長及國防醫學院院長,除神外手術受肯定,並發表多篇關於神經傳導與腦功能的國際論文,並於軍醫體系期待下接掌三總。

回顧行醫生涯,陳元皓從兒時看病的辛苦經歷談起。他說,他是新竹北埔人,小時候體弱多病,經常發燒,但當地交通、醫療資源有限,母親每次只好揹着他、從北埔趕往竹東就醫,那時他就常在想,若醫生能離家更近該有多好,習醫的念頭也就此紮根。

▲陳元皓當年定決定投身軍旅,雙親均大力支持。(圖/三總提供)

陳元皓提到,家族從未有人行醫,他是第一個念醫學院的孩子,父母均從事教職,很信任國家體制,所以對於他考上國防醫學院都深感爲榮;至於選擇神經外科,則是受到神外專家、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的影響,「(林欣榮)那時在三總服務,從美國研習回臺後,大力推動腦血流重建及立體定位手術」,讓他見證神經外科不僅可救命,更能助人恢復生活功能,深受震撼之餘,也立志投入此領域。

在學術方面,陳元皓說,他鑽研神經傳導、腦功能相關研究,並聚焦多巴胺傳導的變化,試圖從生理層面去理解腦部疾病如何影響行爲與情緒,其中頭部外傷的研究有多篇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

對此,陳元皓指出,臨牀可發現有許多頭部外傷病人雖外觀康復,行爲與情緒卻已產生變化,例如脾氣變得較差等,家屬多認爲這是「情緒問題」,但他與團隊追蹤後發現,其實這是神經傳導效率下降、神經元連結受損所引起,而相關研究發表不僅有助醫師清楚說明病情,也可減少家庭照護的誤會和壓力。

包含神經外科在內,外科治療一直都是軍醫體系的重要任務,尤其兩岸關係不明朗,優化戰傷處理更是重中之重。陳元皓表示,三總近年已於衛訓中心建立戰傷模擬訓練系統,併爲外科醫師開發高階教育課程,主軸是「損傷控制手術與復甦」,強調在戰場或大量傷患的狀況下,如何根據有限資源優先處理出血及生命威脅性損傷,同時啓動復甦措施,讓病人有機會後送、重建。

▲兩岸關係不明朗,陳元皓認爲優化戰傷處理是三總重中之重的任務。圖爲漢光演習金防部夜間射擊畫面。(圖/記者林名揚翻攝)

此外,陳元皓提到,三總已建立明確的臨牀指引,將相關訓練設計爲系統化的工作坊,從實作演練、模擬場景到團隊分工,皆納入訓練流程中,且課程不僅針對軍方醫師,也與民間醫院合作舉辦,目標是使平時的醫療人力,在戰時可迅速轉化爲救援量能。

陳元皓也談到民防醫療的重要性,呼籲每個家庭均應準備基本救難包,並提醒民衆,傷口處理應以清潔爲主,用自來水沖洗、保持乾淨即可,而止血帶雖爲重要急救工具,但若未受過訓練,反而可能造成損傷,應透過教育訓練學習正確使用。

兩岸局勢不確定,但陳元皓認爲,軍醫體系要備戰,更要穩定社會,醫療沒有立場,使命以救人爲要。從北埔被母親揹着就醫的孩子,到如今成爲帶領三總的院長,他始終相信不論是戰時或平時,醫療都該成爲讓人安心的力量。

▲陳元皓期許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