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互學中綻放青春

來源:光明日報

當代青年的學習社交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通過網絡平臺尋找技能交換夥伴,用自己擅長的技能去交換學習感興趣的新領域。無論是用攝影技巧換取編程知識,還是以烹飪手藝交換吉他彈奏,以“技能”爲紐帶、以“互學”爲特色的新型社交模式,不僅爲青年人打開了低成本學習新技能的大門,更爲他們構建多元深層社交關係提供了全新路徑,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主動學習、開放包容、互助共進的精神風貌。這一現象,值得我們積極關注、支持和引導。

青年技能交換熱潮的興起有其深刻的內在邏輯。人的成長髮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實現的。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青年在技能交換過程中所建立的互學互助關係,恰恰印證了這一論斷。它打破了個體孤立學習的侷限,將每個人都置於一個相互連接的社會網絡之中,個體通過技能的分享與獲取,與他人建立起互爲依存的社會聯繫;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每個人的貢獻也都服務於整個社會網絡的發展。技能流動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社會關係構建與維護的過程。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關係模式,正體現了人作爲社會存在物的本質特徵。

技能交換的魅力還在於其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同於傳統課堂上的理論灌輸,技能交換強調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教授他人的過程中深化理解。當有人通過技能交換學習烘焙時,是在親手和麪、調配、烘烤中感受技藝的精妙;當有人將水彩技巧傳授給學習蠟染的夥伴時,也在教學實踐中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理念。“在幹中學、學中幹”的理念在技能交換中得到充分體現,讓知識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爲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

從價值創造的角度看,技能交換實質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勞動成果交換。每個人掌握的技能,都是其學習實踐的結晶,承載着具體的使用價值。傳統商品交換往往以貨幣爲媒介,追求價值增值,而技能交換中的使用價值直接對接,體現出更加純粹的互惠本質,讓“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在小範圍內得到實現。當年輕人在書法與英語口語的交換中收穫文化自信,在攝影與吉他的互學中體驗藝術魅力時,雙方都獲得了真正需要的價值,實現了實實在在的互利共贏。

更爲重要的是,技能交換熱潮深刻體現了新時代青年對全面發展的自覺追求。技能交換作爲當代青年自發探索的新型學習方式,真實反映了青年提升自我的自驅力,爲追求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在技能交換中,青年人不再滿足於單一技能的掌握,而是主動拓展能力邊界,通過跨界學習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在互學共助的過程中,青年收穫的不僅是多元化的技能,更是開放包容的心態、合作共贏的理念和終身學習的習慣。雖然技能交換起始於個人興趣的拓展,但產生的積極效應超越個體層面,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着青年的合作精神和社會意識,讓我們看到新時代青年在追求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中展現出的青春活力。

面對如此充滿生機的實踐探索,青年朋友們不妨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態參與其中。技能交換的價值在於互助共進,需要我們以真誠的態度投入,既要耐心地傳授自己的技能,也要開放地學習他人的長處。在追求技能多樣化的同時,我們要注重學習質量,建立必要的評價反饋機制,確保交換過程的有效性;同時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保護好個人信息,選擇安全的交流環境。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積極推動線上線下的融合,通過組織實地聚會、技能展示等活動,讓技能交換從虛擬空間走向現實生活,在面對面的深度交流中強化學習效果和社會聯繫。

(作者:陳丹,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