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 青春綻放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通訊員 王一竹 李國娟

巷道幽深,機器轟鳴。在金川集團鎳鈷股份有限公司二礦區千米井下,採礦三工區生產班班長蒲焰駕駛着龐大的鑿巖臺車平穩前行。

這個來自四川的80後青年,已在巷道中紮根十七載,用青春與汗水刻下了礦工生涯的印記。近日,蒲焰獲得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頒授的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榮譽稱號。

2008年,21歲的蒲焰來到鎳都金昌,成爲金川集團的一名礦工。

初入礦山時,井下的昏暗悶熱潮溼、鑿巖臺車的龐然複雜,讓這位剛走出校園的青年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巷道縱橫交錯、路面高低不平,在巷道中駕駛鑿巖臺車,極易發生剮擦和磕碰事故。剛開始操作時,我手心都出汗了。”

“不要怕,堅持幹下去,幹出一番事業。”師父的鼓勵,點燃了蒲焰心中那簇不服輸的火焰——他白天苦練操作,夜晚鑽研資料,在反覆琢磨中闖過了鑿巖臺車操作關。

2013年,26歲的蒲焰挑起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工區中“尖刀”生產班班長的重任。

“礦山深處不僅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的閃光。”蒲焰敏銳地抓住“單炮進尺”這一關鍵指標,向傳統作業方式發起挑戰。

無數個日夜,他與技術骨幹在掌子面反覆試驗單楔形掏槽、雙楔形掏槽和電子雷管起爆,細緻觀察每一炮的礦堆形態與進尺效果,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淬鍊出“375工作法”——通過精準布眼與炸藥控制,使單炮進尺從2.2米躍升至3.1米,爆破效率提升14.3%。

這簇創新之火,點燃了千米井下的效益之光。蒲焰帶領班組累計超產礦石42.6萬噸,直接創造經濟效益4.79億元。隨着“375工作法”在全礦推廣,5年間節約成本近3000萬元。

3年前,蒲焰的工作崗位從鑿巖臺車司機轉爲安全員,主要負責回採盤區的安全工作和工程質量。

崗位變了,但創新的步伐卻未停歇。在他眼中,廢舊鐵盒、廢紙箱都是“寶貝”:利用廢棄鐵盒改造迴風井密封裝置,單項目節約成本17萬元。

“‘優本創效’的核心支撐在於通過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礦石質量。抓好工程質量、提升單炮進尺,二礦區的優本創效必將大有可爲。”蒲焰說。

他總結推廣的“蒲氏工程質量五步控制法”,助力班組實現多年“零事故”,被評爲全國“安全管理標準化示範班組”。

“從身邊小事做起,記錄每一個看似微小的問題,再用技術思維解決它。創新不分大小,關鍵在行動。”蒲焰的話語樸實而有力。

他視“安全、有序、有規”爲礦山生命線:每一次操作、每一回設備檢查,都嚴格遵循規範;他通過周密的工作計劃和流程圖,確保生產各環節高效銜接;他立足金川礦山實際,從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出發,摸索建立了一套涵蓋生產、安全、設備、人員等全方位的管理辦法,爲千米井下的高效運轉築牢了根基。

“駕駛着價值數百萬的設備,我們就是新時代的產業技術工人。能在千米深處採出礦石,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蒲焰常以此激勵工友。如今,他更將心血傾注於薪火相傳,在礦區開設培訓班、錄製教學視頻,將技藝與匠心傳遞給新一代。150餘名青年臺車司機在他的引領下成長爲中堅力量。

17年井下歲月,蒲焰獲得很多榮譽——甘肅省青年五四獎章、隴原青年英才……當智慧礦山的藍圖徐徐展開,蒲焰向青年發出熾熱召喚:“這裡充滿挑戰,更是技術創新的廣闊舞臺。”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