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新能源車險一年就“光速”盈利!比亞迪跑通“車企系”財險公司模式?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帶動車險賽道格局重塑,車企系玩家加速入場。
作爲拿下財險牌照的代表性企業,比亞迪旗下財險公司深度佈局新能源車險領域,創新發展路徑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比亞迪財險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達13.98億元,已超過 2024年全年13.51億元的規模,業務擴張態勢顯著。從盈利表現看,這家2024年還虧損1.69億元的新銳險企,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 3134.59 萬元,其中二季度單季淨利潤 2557.76萬元,呈現持續向好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其盈利改善背後是綜合成本率的大幅優化。2025 年上半年,比亞迪財險綜合成本率降至101.23%,較2024年308.81%的高位顯著回落。其中綜合賠付率爲95.13%,而綜合費用率僅 6.11%,大幅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行業規律看,財險公司普遍需要數年培育期才能實現盈利,而比亞迪財險運營一年即實現盈利的表現,是否意味着“車企系”財險公司依託產業鏈協同的獨特模式已然走通?
扭虧“上岸”:運營一年即盈利
2023年5月,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完成對易安財險的全資收購,斥資將其註冊資本從10億元增至40億元,隨後更名爲比亞迪財險,爲佈局新能源車險市場做好準備。
自2024年5月正式開展新能源車險業務以來,比亞迪財險保費規模呈爆發式增長:2024年二季度車險簽單保費0.67億元,三季度躍升至4.85億元,四季度進一步增至8.43億元,短短半年內跨出一大步。
最新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達13.98億元,已超越2024年全年13.51億元的規模;簽單保費14.01億元中,車險佔比超 99%,達13.89億元。
更引人矚目的是其盈利表現,運營一年即盈利。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淨利潤 3134.59萬元,而2024年全年尚虧損1.69 億元。
國際註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始人盧克林在受訪時表示:“財險業平均5~7年的盈利週期,比亞迪財險用不到12個月走完,核心在於‘車—險—數據’閉環。新能源車雖出險率高,但比亞迪將維修定價、零部件供應和理賠網絡納入體系內管控,疊加直銷渠道主導下的低費用率,配合保單規模快速擴張攤薄固定成本,使盈利模型提前跑通。”
新金融專家餘豐慧則對記者指出,這種快速盈利得益於母公司的產業協同。“依託母公司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厚背景和技術優勢,快速切入車險市場,並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特點設計了相應的保險產品。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精準的風險定價,比亞迪財險實現了業務收入的迅速增長和賠付率的有效管理。此外,比亞迪財險還利用直銷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成本,提升了服務效率,這些都是其實現盈利的關鍵因素。”
成本下降:源於發揮股東渠道與技術優勢
在新能源車險整體承保承壓的背景下,比亞迪財險憑藉股東資源與技術能力實現逆勢突圍。
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行業整體承保虧損57億元,承保的2795個車系中,137個車系賠付率超過100%,行業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而比亞迪財險通過充分挖掘股東優勢,實現了經營指標的顯著優化。
2024年,比亞迪財險綜合成本率高達308.81%,其中綜合賠付率 233.92%,大幅偏離行業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上半年,其綜合成本率已驟降至101.23%,綜合賠付率大幅降至95.13%,已經迴歸到行業平均水平線。
這種改善背後,股東渠道與技術優勢的深度賦能成爲關鍵。一位車險市場觀察人士向記者分析稱,比亞迪財險依託股東資源,在業務端形成獨特優勢:一方面優先承保大量比亞迪品牌新車,快速積累業務規模;另一方面憑藉數據優勢精準篩選優質續保客戶;同時,通過直銷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顯著降低手續費成本。
業內普遍認爲,此類背靠強大股東背景的自保型公司,具備快速盈利的先天條件。“比亞迪財險本質上是爲品牌車主提供保障。”上述人士指出,公司通過用戶標籤分類,聚焦家用車、高端車等優質羣體,無需複雜建模就能有效控制風險。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進一步指出,公司充分釋放了比亞迪在渠道和科技領域的雙重優勢:渠道端,通過App直銷將費用率壓降至6.11%,遠低於行業平均;科技端,依託車輛性能、駕駛行爲等核心數據,實現精準風險定價和理賠管控,推動綜合賠付率迴歸合理區間。此外,針對新能源汽車特性,比亞迪財險推出電池保障等專屬條款,精準匹配車主需求;同時基於駕駛數據開發行爲定價產品,激勵安全駕駛以降低風險,形成產品競爭力與風險控制的良性循環。
競爭突圍:規模優勢是保費體量的基礎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爲4395元,比燃油車高出63%。
從車均保費數據來看,比亞迪財險2024年車均保費爲4500元,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下降至4300元,明顯高於車險行業平均水平,但處於新能源車險平均水平線。較高的車均保費也反映出其業務結構的獨特性。
業內在受訪時普遍認爲,比亞迪財險的商業模式建立在極高的銷量和龐大的保有量的基礎之上。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爲3140萬輛,而比亞迪的份額遠超其他新能源品牌。
“這種規模優勢不僅帶來了足夠的車險保費體量,也爲其實現精準的客戶篩選與有效壓低賠付率提供了充足空間。”上述車險市場觀察人士認爲。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高銷量爲財險業務提供了穩定的客戶來源,推動保費規模快速增長。”王國軍還指出,直營模式讓比亞迪財險能夠繞開中介環節,直接與客戶溝通,在提供個性化保險服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客戶滿意度,這也是其規模優勢在服務端的體現。
業務規模的快速擴張,也帶來了償付能力指標的相應變化。受到車險業務擴張等因素影響,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比亞迪財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 662.51%,較上季度末下降208.53個百分點,其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爲BB。
借鑑意義:新能源車企如何佈局車險?
業內認爲,車企與保險公司結合並形成能力互補,是未來推動車險業務實現更好發展的重要路徑,而車企介入保險領域也已成爲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比亞迪財險的發展模式對其他新能源車企入局車險領域是否具有借鑑意義,引發業內思考。
在餘豐慧看來,比亞迪財險提供了重要的借鑑意義。首先,車企需要明確自身在特定領域的專業優勢,並將其轉化爲保險產品的差異化特色。其次,建立高效的運營模式,比如採用直銷減少渠道成本,利用數據分析優化風險評估。最後,車企應注重與監管機構的合作,確保合規經營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空間。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新進入者快速站穩腳跟,也爲傳統保險公司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和變革動力。
王國軍認爲,比亞迪模式爲其他車企提供了多方面的參考。比如,車企擁有龐大的車主羣體,可將其直接轉化爲保險客戶,快速擴大業務規模;通過車企和險企的深度融合,能夠掌握車輛和駕駛數據,實現精準定價和風險控制,進而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直銷渠道,不僅能降低費用,還能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同時便於開發符合車輛特點的專屬保險產品,滿足車主多樣化需求;與售後服務網絡合作,可有效控制維修成本,提高理賠效率;構建涵蓋購車、用車、保險、維修的生態系統,能提升整體競爭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可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藉助大數據分析,能精準評估風險,制定合理的保險方案,同時建立高效的理賠流程,提升客戶滿意度,降低賠付成本。
盧克林提出,其他車企可學習三點:第一,要將車險視爲整車生命週期管理的入口,而非單純的金融副業;第二,自建售後體系是控制賠付的關鍵,若沒有能力鎖定配件價格,就不宜輕易涉足;第三,直銷渠道是降低費用的最快路徑,但前提是保有量大且用戶在線化程度高。對於不具備數據密度、維修定價權和流量規模的新玩家而言,還是應踏實進行渠道合作,盈利週期並不會因爲涉足車險領域而自動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