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三朵雲”增速放緩 互聯網雲巨頭借AI回暖
中經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2025年半年報業績出爐後,近年來一直是三大運營商最大增速引擎的雲業務受到關注。其中,移動雲收入達561億元,同比增長11.3%;聯通雲收入達376億元,同比增長4.6%;天翼雲收入達573億元,同比增長3.8%。雖然均保持增長,但相比於此前幾年三家平均20%以上的增速,運營商“三朵雲”呈現出明顯的放緩趨勢。
相比之下,在國內政企公有云市場中,以阿里雲、騰訊雲等爲代表的互聯網雲廠商則開始重回快速增長通道。最新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財季(對應2025自然年第二季度),阿里雲營收實現同比增長18%,創下近三年最快增速。作爲對照,涵蓋雲業務的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也在2025年第二季度實現同比增長10%。
據IDC此前統計,截至2024年下半年,中國IaaS市場前五廠商分別爲阿里雲、華爲雲、中國電信天翼雲、移動雲和騰訊雲,市場份額分別爲26.1%、13.2%、13.1%、9.3%、8.1%,運營商躋身前五已佔兩席。僅半年過去,此前被廣泛看好的運營商雲再度面臨挑戰。
對於此番變化,Omid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後,運營商雲的市場規模已累積到一定量級,想繼續維持此前的增長速度,難度本來就會逐年增大;同時,重倉研發AI的阿里、騰訊等互聯網雲巨頭則在加強雲基礎設施的投入,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國內雲市場新的格局態勢。
運營商“三朵雲”增速大降
在去年同期,三家的雲收入平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24年上半年,移動雲收入達504 億元,同比增長19.3%;天翼雲收入552 億元,同比增長20.4%;聯通雲收入317 億元,同比增長24.3%。
而如果將時間維度放得更遠,運營商的雲業務增速在過去三年的表現更是迅猛。2022年,移動雲與天翼雲的增速一度達到103.6%與100.8%,聯通雲更是達到驚人的143%,這也使得2019年時營收規模尚只有19億元與71億元的移動雲與天翼雲,在2024年已雙雙邁入“千億俱樂部”,其中,天翼雲收入1139億元、移動雲1004億元。
在最新的業績說明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坦承,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政企客戶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預算可能更加謹慎,這給運營商拓展雲業務帶來了更大挑戰。同時,在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及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公司自身發展也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對於增速已降至近年最低的天翼雲而言,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也給出瞭解釋。他表示,由於全球雲計算行業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以通算爲主的雲業務增幅明顯下降。運營商雖在智能算力領域積極佈局,但傳統雲業務增速下滑仍對整體產生拖累。
對此,楊光認爲,運營商對於自身雲業務面臨的挑戰有着相對清晰的認識,但應該看到,運營商從低起點開始,已經歷了一輪快速的增長,目前市場份額已經足夠可觀,並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兩家躋身前五。在此基礎上,期望運營商繼續維持高增速是不太現實的。
通信業分析師周桂軍則向記者指出,過去幾年,運營商的雲業務增長主要來自政企客戶的數字化轉型。許多大型國企、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已經完成了初步的“上雲”工作。後續的增長更需要圍繞存量增值服務和新應用開發,而這一增長模式,顯然無法帶來爆發式的收入增長。
傳統雲巨頭表現回升
就在三大運營商雲增速集體下滑的同時,以阿里、騰訊爲代表的互聯網雲巨頭的表現則迎來“回暖”。
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季度,阿里雲收入301.27億元,同比增長18%,創下近三年來最快增速,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第七個季度保持百分比三位數的同比增長。同時,2025年二季度,反映雲收入指標的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爲555.36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兩位數增長。
Canalys研報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阿里雲、騰訊雲在中國市場份額分別約爲33%和10%。
對此,多位行業分析師認爲,AI在此輪傳統雲巨頭的復甦中起到關鍵作用。IDC中國企業研究部研究經理崔婷婷表示,進入2025年,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算力建設和AI賦能成爲IT發展戰略重心,頭部雲廠商和雲服務商紛紛出臺AI基礎設施投資規劃,積極拓展算力生態,成爲公有云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瑞恆達市場研究分析師王清霖也表示,AI是讓阿里、騰訊此輪雲業務受益的直接原因。今年年初,阿里集團CEO吳泳銘曾宣佈,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 ,這一舉措也直接提升了市場對阿里雲增長的信心。而在騰訊這邊,AI 驅動下的雲與算力租賃需求推動了企業服務單季度實現數百億元規模。
同時,王清霖也表示,與前幾年發展初期相比,雲市場的內在增長邏輯發生了顯著變化。早期,雲計算市場處於高速擴張階段,增長主要依賴於市場的自然增長和客戶數量的快速積累。如今,市場逐漸飽和,競爭加劇,增長更多依賴於技術創新、行業深耕和生態建設,這讓依靠AI創新驅動的雲廠商重新贏回了機會。
雲市場整體邁入轉型期
隨着運營商雲與互聯網雲巨頭兩大陣營競爭的微妙變化,中國公有云市場的轉型趨勢也漸趨明顯。
周桂軍認爲,從運營商雲這輪的增長放緩,可以看出,國內政企雲企業對基礎IaaS的重複採購減少,更多需求轉向高性能算力、私有化部署與定製化智能服務,這類項目投資回收期長、收入確認方式與規模效應不同,因此,這也大大削減了原來被計入雲營收的“高規模增長”。
同時,AI推理訓練對異構算力、帶寬與定製化服務的需求,改變了運營商傳統雲業務的盈利與計量邏輯。因此,運營商應該已經意識到,行業進入了從規模擴張向能力升級、從粗放式營收嚮應用服務轉換的階段。
王清霖也認爲,阿里雲與騰訊雲在過去一年強調把AI能力商品化,並優化與合作伙伴的生態落地路徑;這種在銷售、交付與價格策略上更趨“效率優先”的增長模式,在未來或許會變得普遍。
記者注意到,目前爲應對雲業務增速放緩,三大運營商均在積極轉型,加大在人工智能、智能算力等領域的投入。以移動云爲例,其上半年約75%的增量收入由AI帶來,使其宣佈加速 “由雲向智” 升級其中。
同時,中國電信也宣佈全面邁向智能雲發展新階段,其自有算力售賣率已超過90%;中國聯通則聚焦算網融合,提升算網數智業務的競爭力。
但周桂軍也提醒道,運營商從此前政企項目上長期依賴外部承包,近年開始向自研與高附加值業務轉移,因此短期肯定會拖累收入增長,這一點投資者應該提前預期。
楊光認爲,短期來看,運營商經歷轉型與AI投入,營收增速會在低位維持一段時間,但中長期則取決於能否把握智能算力、模型與行業應用的“AI+雲”變現路徑,這將決定其能否在下一階段恢復並提升雲業務的增速與利潤率。
但不論如何,行業人士普遍認爲,隨着AI創新需求的增長,企業對雲的支出會變得更爲普遍,隨着雲服務商探索到新的商業模式,行業整體有望迎來增長,而這將讓中國公有云市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