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民歌大觀 共赴月圓之約

何紓演繹的《鄉戀》,在雲南紅河鄉會橋車站迴盪。(陳靜攝)

雲南首部兩岸花卉文旅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講述臺商兩代人創業發展故事。(陳靜攝)

在雲南「樣樣好」是最爲熱情的祝福。何紓、劉東寒、劉玥辰、喬世傑、徐彤博連袂演繹《樣樣好》。(陳靜攝)

魏暉倪深情演唱《雲臺謠》,歌曲根據香格里拉藏族青年茨主多吉和臺灣桃園青年舞者黃雅姿的愛情故事所創作。(陳靜攝)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這首充滿思念的《鄉愁》中,第39期「民歌大觀」雲南·臺灣中秋音樂分享會拉開帷幕。來自雲臺兩地的音樂人用歌聲搭起情感的橋樑,把兩岸民衆的思念與團圓之情唱進每一個聽衆的心中。

本期民歌大觀在雲臺多地取景,呈現豐富的自然與人文風光。臺灣音樂人庾澄慶祖父庾恩錫曾經的私家花園─庾園,如今成爲昆明的城市名片;雲南建水縣鄉會橋火車站風格與南投集集火車站相呼應;昆明的臺北街小吃、臺北101大廈、阿里山小火車等也相繼亮相,讓觀衆一覽兩地美景交融的風采。

回憶起早年的兩岸音樂交流,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紓說:「我曾在1999年中秋節受邀到臺北演出,演唱的歌曲就是《相戀》。」在本期分享會中,何紓再次唱響《相戀》,《又見炊煙》《但願人長久》等民歌把跨越海峽的思念傳遞給觀衆;《花海情緣》《雲臺謠》《兩岸一家親》則展示了雲臺青年的熱情與創意。

來自臺灣的鄭威仁,是本期民歌大觀的主持人之一。他在雲南深耕十餘年,從幼教、動畫製作、咖啡加工到旅居康養,經歷多元產業發展。今年,他與團隊規劃建設臺商大廈,通過以租代購降低創業成本,幫助更多臺青在雲南紮根發展。鄭威仁近期還參與了雲南首部兩岸花卉文旅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的拍攝,該劇講述臺商陳嘉雄在雲南種植蝴蝶蘭的創業故事,其子陳俞帆延續父輩事業,用創新手法拓展兩岸合作。微短劇的主題曲《花海情緣》也在分享會中呈現,旋律承載着兩岸青年共同的奮鬥記憶。

此外,《雲臺謠》講述香格里拉藏族青年茨主多吉與臺灣桃園舞者黃雅姿的愛情故事。2024年,這首原創歌曲曾被大陸國臺辦「點贊」,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亮點,傳遞了兩岸青年交流的持久力量。

今年,另一對兩岸夫妻音樂人謝學飛與遊純瑜創作的《兩岸一家親》首次公開亮相。遊純瑜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兩岸一家親。」她的姑姑千百惠是臺灣藝人,在最當紅時選擇嫁到大陸,並一直告訴家人大陸很好,要多來看看。她說,「透過與大陸和臺灣親朋好友的互動,我們深知兩岸一家親是民衆共同的渴望。」

在麗江,謝學飛夫婦與孩子們同臺演唱《兩岸一家親》,歌聲透過網路傳遍更遠的地方。歌聲跨越了距離,也連接了心靈。在每一首歌裡,鄉愁化作音符,思念化作旋律,雲南與臺灣在月光下,用音樂再次攜手共赴團圓之約。(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