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科博之約,全力向新求質
本報特約評論員
突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成效,是本屆北京科博會的一大亮點。來自“三城一區”和中關村各分園的400多項最新成果將在科博會精彩亮相,爲觀衆帶來一場科技展覽盛宴。科博會好比一扇未來之窗,讓人們觸碰到無限可能。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羣前十位的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業三大產業集羣已突破萬億規模,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產業集羣加快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在成爲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
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5月8日拉開帷幕。本屆北京科博會聚焦前沿科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集中展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豐碩成果,深化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和人才鏈有機融通,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爲期4天的盛會迎來國內外800餘家參展企業與機構,將凝聚創新力量、匯聚創新資源、深化創新合作,展會成果值得期待。
北京科博會創辦於1998年,是中國首個以科技爲主題的大型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展會,也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唯一科技類展會,已連續舉辦26屆,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個境外代表團參加,4萬餘家中外機構和企業登臺展示,簽署合同、協議總額1萬多億元。北京科博會全程見證並參與了我國科技發展從“引進來”到“自主創新”再到“走出去”的光輝歷程,成爲展示我國科技創新前沿成果的重要窗口、促進科技產業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演進,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隨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爲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新空間和歷史新機遇。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3萬億元,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國家實驗室組建運行,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部分重點行業領域科技領軍企業不斷壯大,向“新”求“質”的步伐日益穩健。
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的北京,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使命感、知重負重的責任感擂鼓催徵。突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成效,是本屆北京科博會的一大亮點。來自“三城一區”和中關村各分園的400多項最新成果將在科博會精彩亮相,“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火箭、能夠連續空翻的雙足人形機器人N2、國際領先的眼科診斷設備超廣角全域掃頻OCT等世界科技前沿技術和產品,爲觀衆帶來一場科技展覽盛宴。科博會好比一扇未來之窗,讓人們觸碰到無限可能。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唯有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加快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本屆科博會上,從光量子計算、基因大片段寫入、柔性傳感技術等多項底層原創成果,到室溫運行光量子計算機、國產衛星激光通信系統、可治療遺傳疾病的基因藥物等創新展品,再到鈉離子電池儲能優化、衛星實時數據處理等實際場景應用,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北京在未來產業賽道的系統性佈局與先發優勢。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羣前十位的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業三大產業集羣已突破萬億規模,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產業集羣加快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在成爲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
按照中央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今年要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爲“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無論是加快破解“卡脖子”瓶頸制約,還是用好中關村改革“試驗田”;無論是推動“三城一區”聯動發展、錯位發展,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還是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都還需善謀善爲,讓創新之音更加昂揚激越。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博會既是對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的一次檢閱,更是對北京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次再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