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宣威:良種、良田、良技融合推進糧食單產提升

宣威市地處雲南東北部、烏蒙山腹地。這裡冬春乾旱、夏秋溼潤‌,加之地形崎嶇,多爲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儲存,農業生產條件總體上來說並不理想。可就是在如此條件下,宣威市自2003年以來8次被表彰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23年,全年糧食總產量爲81999萬公斤,比2022年增產100.1萬公斤;2024年,全年糧食總產量爲82843.2萬公斤,比2023年增產844.2萬公斤,宣威市增糧的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近年來,宣威市通過挖掘現代種業潛力,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種植集成技術,以良種、良田、良技融合推進的糧食單產提升行動,爲不斷鼓足“糧袋子”提供了最堅強的支撐。

種糧首要在種子,其關乎產量與品質。宣威市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牢牢抓住這一關鍵要素,圍繞當地玉米、馬鈴薯兩大作物,通過引進、培育新品種,推廣適宜優良品種,持續提升增產潛能。

走進宣威市現代農業種業園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成片的紫色、白色小花兒開得正豔。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曲靖綜合試驗站負責人展康隨手摘下一朵紫色的對記者說:“這片開紫色花的是我們與省農科院共同培育的‘宣薯5號’,它在抵禦晚疫病、重花葉病上表現很好。”

種子的一小步,就是增產的一大步。

對於宣威人來說,“宣薯5號”算是老品種了。2024年,“宣薯9號”“宣薯10號”“宣薯11號”已完成新品種登記,進入推廣階段。展康告訴記者,試驗站除了專注地方新品種培育,還積極引進新品種開展試驗示範,實現優中選優。目前,基地裡種植的馬鈴薯品種超過100個。

最近一段時間,在宣威市熱水鎮黎山村,種植大戶王利平一直都在田裡忙着收穫、銷售馬鈴薯。被收穫機從土壤裡翻出來馬鈴薯,個頭兒一個賽一個。他說:“換了新品種,相比一般農田馬鈴薯畝產2-2.5噸來說,我這裡每畝保守產量4噸,一些地塊能達到5噸。”

當然,增糧光靠良種還不夠,還需沃土良田和科學、先進的種植技術,真正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019年以來,宣威市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模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4.81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54%,佔耕地面積的37.8%,爲單產提升夯實了基礎。

王利平正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他種植馬鈴薯375畝,因爲地塊平整且相對集中,種、收全靠機械,能節省不少成本。他對記者說:“土地平整又相對連片,水肥一體化設施才能發揮出作用,把產量搞上來。”

宣威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瞄準水和路兩大短板,利用新科技光伏能源提水,建成揚程826米的兩級光伏提水泵站,實現零電費上山入地,同時在壩區開溝排澇,讓10萬畝耕地路相通、管相連、旱能澆、澇能排。

在熱水鎮關營壩子,這裡原先8000畝冷浸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變成高產、穩產的良田,畝均增糧100公斤。

聊起這幾年通過技術提單產的工作,宣威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徐尤先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這幾年重點在推廣馬鈴薯輕簡化種植配套膜下滴灌技術和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在宣威市板橋街道木乃村的一處玉米地旁,徐尤先彎下腰,撥開幾株玉米,一邊給記者展示一邊說道:“密植精準調控首先在密植,每畝種植5500株,行距、株距都有技術規範,並且還需要滿足一定的灌溉條件。與當地傳統種植相比,這一技術可以讓單產翻倍。”

目前,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推廣面積已超過2萬畝,但徐尤先並不滿足。他說:“宣威玉米種植面積超過百萬畝,2萬畝還不足以釋放技術提單產的真正潛力。”

與玉米相比,馬鈴薯輕簡化種植配套膜下滴灌技術推廣面積超過10萬畝,且以規模化種植爲主。徐尤先介紹,這一技術能很好地保墒,提升出苗率,通過膜下滴灌系統,可實現水肥一體化,畝產在3.5-4噸。

用過這一技術的種植戶都說好。在宣威市龍場鎮勺姑村雙石洞自然村,退伍返鄉創業的馮傑和妻子承包了200多畝地種馬鈴薯。起初,由於不懂技術,兩口子吃了不少虧。後來通過學習、改進種植技術,馬鈴薯產量和品質與村裡其他種植戶相比遙遙領先。

在馮傑兩口子的帶動下,村裡有兩戶農戶也用上了馬鈴薯輕簡化種植配套膜下滴灌技術。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都會做直播,推廣銷售村裡的洋芋。線上線下一起,每天銷量在4噸左右。自家種的根本不夠賣。”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