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地、種、技、人”提升糧食產能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夏糧產量達2994.8億斤,畝產爲375.6公斤,與上年基本持平。在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背景下,單產“穩”的態勢持續鞏固。當前,隨着種業振興行動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速增效及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廣泛應用,攻堅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政策支撐力、科技驅動力、主體行動力協同增強,爲實現單產穩步提升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階段性成效,集中體現爲高產技術集成應用效能顯著增強、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持續提高、經營主體收益穩步增長及區域增產典型模式不斷涌現。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玉米、稻穀、小麥三大主糧平均畝產由421公斤、470公斤、383公斤分別提升至439公斤、477公斤、396公斤;2024年糧食單產提升對總產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實踐中,多地探索形成一批典型做法。例如,陝西鳳翔構建“滴灌帶+移動式淋灌機”雙軌灌溉系統,融合無人機植保技術,實現小麥全生育期水肥藥一體化動態管理,在極端乾旱條件下仍創下小麥畝產865公斤的紀錄。又如,北大荒集團緊扣“科技加持”發力點,構建了“科技園區—示範帶—大田生產”三級聯動農技推廣體系。

我國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仍具有可觀潛力,不過在實踐中仍面臨多重製約:農業高產技術與大田生產實踐間的“產研鴻溝”,使良種良技不易充分轉化爲生產力;以小農戶爲主的分散經營模式同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要求形成結構性矛盾,限制了先進農機農藝系統性應用,也削弱了農業抵禦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針對此,須堅持“地、種、技、人”協同發力。

在“地”的層面,根本任務是夯實糧食產能持續提升的資源根基。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爲戰略抓手,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全要素深度整合與協同改造。通過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及灌排工程,增強抗旱防澇韌性;實施土壤改良和培肥工程,遏制耕地退化趨勢、提升土壤健康水平;同步完善田間道路網絡與輸配電基礎設施,爲現代化農機裝備規模化高效作業提供支撐,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承載能力。

在“種”的層面,關鍵是爲單產提升注入決定性“芯片潛能”。以種業振興行動爲戰略牽引,聚焦前沿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構建市場導向、企業主導、產學研協同的育種創新體系。重點突破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關鍵技術,加快培育自主可控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型新品種。健全良種繁育與推廣機制,加速品種優勢向現實產能轉化。

在“技”的層面,重在推動農機農藝全週期深度融合。緊扣區域生產實際和作物生長規律,系統推廣覆蓋“耕、種、管、收”全流程的精細化、標準化技術方案。有機整合精準播種、動態水肥管理、綠色防控與減損收穫等關鍵環節,構建“良種+良法+良機”高效協同閉環,實現良種遺傳潛力釋放、良法精準實施與良機高效作業的高效銜接。

在“人”的層面,主要是爲“地、種、技”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效集成與規模化應用提供組織保障。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高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對小農戶的組織引領與服務支撐。通過多元化組織創新重塑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打通技術採納、要素配置和規模效益不足等堵點,激發億萬農民的增產潛力。

(作者餘志剛 系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