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25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到14973.8萬噸,單位面積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總體實現了夏糧生產的平穩運行。這一成績的取得,爲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爲端牢國人的飯碗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爲應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夏糧豐收來之不易,啓示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今年夏糧生產期間,河南、陝西等主產區遭遇了較重旱情,給夏糧生產帶來嚴峻挑戰。面對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我國農業展現出強大韌性,各地區深入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爲穩產增收奠定重要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抗旱減災能力,受旱地區積極引水調水、全力抗旱,這些綜合措施使得今年夏糧生產基本保持穩定。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將其作爲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鬆懈。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乾旱、洪澇、颱風、冰雹、霜凍等災害頻發,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顯著增加。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易受自然災害影響,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直接關係到億萬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因此,必須把持續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有效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爲農業生產築牢安全屏障。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防災減災的硬件基礎。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建設,提高農田的防洪排澇、抗旱保墒能力。例如,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爲基礎,構建包括工程、制度和技術的“三位一體”韌性體系,使得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生產損失同比下降30%。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體系,確保農業用水安全。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應用溫室大棚、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水平。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築牢防災減災的技術屏障。科技是提升農業韌性的硬核支撐,須着力構建三重技術防線:一是在生物抗逆層面突破,加快選育抗旱澇、抗病蟲害的作物新品種,增強農作物自身抵禦能力;二是在智能防控層面升級,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例如,黑龍江七星農場運用各類智能裝備,構建“遠程監控+數據分析+動態調度”的智能體系,成功將汛情監測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警”;三是在綠色防控方面加強創新,重點研發生物防治、物理阻斷與精準施藥等關鍵技術,形成災害防控系統解決方案。此外,還應強化基層農技服務網絡,確保前沿技術直達田間地頭,讓農民真正掌握科學防災工具。

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構建“防賠結合”的防災減災保障機制。在廣度上實現“應保盡保”,推動主要農作物保險全覆蓋並向特色產業延伸,破解保障失衡問題。還應在深度上強化保障效能,創新開發指數保險、區域產量保險等產品,顯著提高保障標準。例如,山西首創“完全成本險+產量險+收入險+未轉移就業損失險”四險聯動模式,將小麥、玉米保額從傳統的400元/畝提升至1050元/畝,覆蓋物化成本、地租及勞動力損失。另外,須在機制上推動防賠融合,通過差異化保費引導主動防災,並建立“保險資金反哺防災”的良性循環。

加強災害預警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快速響應和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完善從國家到縣鄉村的四級預警體系,實現災害信息的及時傳遞和精準發佈。強化部門間協調聯動,建立農業、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機制,形成防災減災的強大合力。此外,加強農民防災減災培訓,提高基層幹部和農民羣衆的災害識別、預防和應對能力,是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業防災減災格局的關鍵。例如,今年廣西玉林“農機抗災先鋒隊”針對“雙搶”季可能遭遇的颱風和暴雨,提前開展收割機減損技術培訓,將損失率成功壓至1.8%,大大提升了防災減災能力。

(作者:龍文進、趙玉菡,分別系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