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減災保糧安
山西少雨缺水,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今年3月以來,我省平均降水較常年偏少20%左右,部分地區比常年偏少40%左右,小麥受旱、春播受阻。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大風天數顯著增多,旱情加劇。面對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以政策爲引領、以科技爲支撐,羣策羣力、共克時艱,打響了一場“抗旱、保夏糧、保春播”的攻堅戰。
政策發力 資金到位強保障
短缺的降水、比常年偏高的氣溫,還有刮個不停的大風,這個春天,我省旱情較重,對小麥生長和春播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面對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唐登傑4月12日、4月18日兩次作出批示指示,強調要“防大汛、抗大旱”“統籌抓好春耕春播、水利灌溉和田間管理,全力爭取夏糧豐收”。省政府在17天內三次部署……
國家防總4月24日針對我省啓動抗旱四級應急響應,要求全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最大程度減輕乾旱影響和損失。水利部同日針對山西、雲南啓動乾旱防禦四級應急響應。省農業農村廳連續兩個月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廳領導帶隊赴各地,查看墒情、調研對策,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省水利廳派出四個抗旱工作組赴臨汾、運城等地開展工作指導,全省調度各類應急水源,利用水利設施對旱地進行補水澆灌,發揮大中型灌區主力軍作用,從南到北啓動春澆春灌抗旱保糧春季行動。
在這場與旱魔的賽跑中,資金活水以超常規速度奔涌。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下達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撥付我省5410萬元,重點用於對相關地區開展噴肥保苗、澆水補墒、農作物改種補種等農業生產抗旱防災救災措施的補助,助力減輕災害影響。省級層面,省農業農村廳緊急下達省級小麥整建制單產提升項目資金5295萬元,允許市縣統籌使用“一噴三防”等項目資金。截至目前,省市縣三級已累計下達抗旱資金7500餘萬元,帶動社會化服務組織投入超2億元,織就了一張立體化的抗旱資金保障網,爲山西抗旱注入了“強心劑”。
在政策工具箱裡,組合拳效應持續釋放,基層創新舉措同樣令人振奮。浮山縣安排400萬元,對春澆春灌的麥田每畝補貼130元;翼城縣財政投入240萬元調入400萬立方米黃河水,投入600萬元對小麥實施三次葉面噴肥作業;安澤縣提前安排900萬元,用於春播地輸水管道鋪設、集雨窖建設和水肥一體化設備建設等。鄉寧縣、高平市分別投入64.5萬元、53.7萬元用於“一噴三防”提早增次。高平市將森林防火和農業抗旱結合起來,276輛水車早晨裝滿水,有火撲火、無火澆地。壽陽縣出臺抗旱保春播十條措施,榆社縣利用水井、水庫、河流等水源進行澆水灌溉1.2萬畝……
這些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抗旱保豐收的強大合力。
在澤州縣萬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餘小軍看着長勢良好的790畝小麥感慨道:“多虧了政府支持,我們利用廢棄礦井水澆灌,已澆了四遍水,‘一噴三防’做了三遍。我覺得今年的夏糧產量應該能保住。”
科技賦能 織就抗旱技術網
“科技種田就是不一樣,要是放在過去,這樣的旱年早就絕收了。我的合作社種植了600畝小麥,近期在山西農大小麥研究所姬虎太研究員和區農業農村局專家的指導下,採取了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措施,每畝滴水20立方米,隨水追施尿素4公斤,磷酸二銨1公斤,有效緩解了乾旱,目前小麥長勢良好。”5月7日,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喬化村爲民惠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王惠忠告訴記者。
在這場科技抗旱戰役中,“硬核裝備”與“軟實力”優勢互補,“土辦法”與新技術互相結合,織就了一張嚴密的抗旱技術網。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氣象衛星每10分鐘傳回一次熱紅外影像,56個自動土壤水分站實時監測墒情,構建起“天眼+地網”的旱情預警系統。
藝機融合創新——介休市改裝的自動噴灌機器人晝夜不息,每臺每天可灌溉50畝—100畝,節水效率提高40%;襄汾縣橋子溝村的智慧農業平臺,能精準控制每株小麥的滴灌水量;垣曲縣長直鄉雙龍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清強帶領社員深挖老井,讓百年古井煥發新生,將灌溉效率提高5倍。
人工影響天氣攻堅——3月以來,37架次增雨飛機穿越雲層,896輪次地面作業打出“組合拳”,抓住每一次有利天氣過程,爲乾渴的土地送去甘霖,累計增雨2.2億噸,相當於爲三晉大地注入57個西湖的水量。
省農業農村廳第一時間派出專家技術人員特別是小麥體系專家姬虎太、高志強、韓柏嶽等包片指導抗旱工作。“對小麥,用三增、保三增”——這是小麥專家提出的夏糧抗旱技術路線:以水補旱保增產、調水擴澆促增產、提早增次多增產。在這場抗旱戰役中,科技成爲最有力的武器。翼城縣南唐鄉雲唐村山西邦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種植3000畝小麥,在專家的指導下,採取了“滴灌+噴肥”技術措施進行抗旱。
4月30日,晉中市榆次區一場特殊的培訓會吸引了百餘人蔘加,山西農大專家現場演示探墒播種技術,這種能在乾旱條件下保證出苗率的技術迅速在全省推廣。在太谷區裕豐農場,玉米品型密植和寬窄行密植技術配合滴灌水肥一體化,讓800畝玉米順利播種;昔陽縣2.7萬畝大田玉米採用地膜覆蓋保水技術,減少水分蒸發30%以上。
羣策羣力 全民動員克時艱
抗旱保豐收是一場人民戰爭。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號召下,全省上下形成了幹部下沉、專家下鄉、羣衆參與的生動局面。
省農業農村廳廳領導帶隊包市包片,6個工作組及省級小麥、玉米、雜糧體系專家全部下沉一線;臨汾市農業農村局副處級幹部帶隊,組織山西農大專家分赴17個縣區;運城市採取“分片包乾”“網格化服務”模式,市縣兩級技術指導組全覆蓋。
小麥專家張定一、黨建友等長期駐守田間,成爲農民心中的“定心丸”。山西農大30個專家團隊扎進139個示範基地,翼城縣種糧大戶張海燕的手機裡存着高志強教授的“抗旱寶典”:“早上噴施腐殖酸,傍晚滴灌生物菌劑,比單純澆水效率提高三成”。
芮城縣陌南鎮採用“班子成員包村、村組幹部包戶”的方式,督促灌溉進度。寺前村採用開挖臨時儲水池+水泵+臨時輸水管道方式抗旱澆水,完成500畝麥田灌溉。學張鄉橋頭村種糧大戶薛朝輝購置卷盤式噴灌機,解決了300餘畝麥田的灌溉問題,他說:“有政府支持、專家指導,我們有信心把損失降到最低。”垣曲縣種糧大戶安紅雲購置抽水設備,從小溝中抽水灌溉40畝麥田,他說預計畝產可比未澆地塊增產200公斤以上。
信心正在全省每個角落傳遞。截至5月9日,全省已實施小麥“一噴三防”650.6萬畝次,糧食播種1929.5萬畝,完成計劃面積的55.1%。截至4月30日,全省大中型灌區上放水144處,春灌累計上放水65754.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77萬畝次。這些數字背後,是成千上萬幹部羣衆的辛勤付出。
旱情正在緩解,希望已在田野上萌發。在這場與旱魔的較量中,山西人民展現出的頑強鬥志和智慧力量,必將轉化爲豐收的碩果。這場抗旱保豐收的攻堅戰,不僅守護着三晉大地的糧食安全,更淬鍊出山西農業現代化的韌性。(記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