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以良田豐糧倉
山東聊城,農戶輕點手機屏幕,先進的水肥一體化噴滴灌設施依次出水,噴頭360度旋轉均勻地將水灑向田間;湖南常德,新修的機耕道上不時有農機穿梭,農田物聯網設備等智慧農業設施隨處可見……正值春耕時節,在各地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裡,春季農業生產“科技範兒”十足。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爲糧食生產“二十一連豐”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爲農田裡的“優等生”,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農田質量、產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顯著優勢。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產能畝均提高10%至20%,許多農田可達到“一季千斤、兩季噸糧”。
高標準農田的核心是科技含量高。從建設到運營管護的全過程各環節,科技創新都不可或缺。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智慧農業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實施方案》對推進信息化建設也有專門提及。在完善路網、水網、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不斷促進新要素新技術集聚,利用數字賦能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建後精管細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設施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實施方案》不僅要求“分級壓實高標準農田屬地運營管護責任,明確運營管護內容和標準”,還強調“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羣衆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有利於進一步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社會共治合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公益性強、建設和運營管護週期長,有賴於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近年來,我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爲財政支農重點領域,除了中央和地方專項資金預算以及增發國債項目外,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也提高到2400元。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提出,“探索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投資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投入建設”,釋放出清晰有力的信號。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馳而不息、久久爲功,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發展,才能築牢糧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鄧 浩 中國經濟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