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架起政企“連心橋” 當好企業“孃家人”

每2個月召開一次政企溝通圓桌會議,每個月舉辦一期“廳局長坐診接訴”,每週開展“政企相約·週週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發現,雲南幹事創業的氛圍在變、營商環境在變,政企互動日益頻繁,有事找得對人、辦得了事。

民營經濟是助推雲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讓企業在滇發展好,讓企業家在滇如“回家”,已成爲發展共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在全省深入實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三年行動,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抓項目、幫企業、育產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我省出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5條措施、政商交往“三張清單”,全力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每年辦好10件惠企實事,創新建設“融信服”平臺,建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等,以改革的“小切口”撬動營商環境大優化,不斷厚植民營經濟發展沃土。“政府圍着企業轉、企業有事馬上辦”漸成常態,利好政策加快落實,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不斷增強。

聚焦跨部門、跨領域、跨州(市)等複雜事項、突出問題、共性堵點,我省建立政企溝通圓桌會議制度,每2個月由1名省政府領導牽頭集中研究解決企業訴求。6月底舉辦的第一期圓桌會議上,現場集中研究了11家企業的26項事項,嚴格按照問題銷號標準和“實事求是、依法依規、攻堅克難、督查督辦”原則,納入“三辦一銷號”制度跟蹤辦理。

作爲我省政企溝通常態化機制的升級版,圓桌會議進一步提升層級、擴大範圍。省領導帶着州(市)政府和省級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辦公、高位推動,與領導幹部掛鉤聯繫民營企業、“廳局長坐診接訴”“巡診”“上門問診”等現有機制相銜接,引入營商環境觀察員進行觀察、監督。

針對昆明珍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提出的將飲用水產業納入“十五五”規劃,規範產業鏈管理,推動雲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訴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表示,將納入省級食品飲料行業專項規劃進行統籌,推動資源整合,加大發展支持。

從聚焦要素保障到財政助力企業發展,再到優化市場準入與退出服務,作爲我省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再提升的創新探索,“廳局長坐診接訴”活動自2024年7月開展至今,每月舉辦一期,省級有關部門“一把手”聯合把脈開方,通過“三辦一銷號”制度,專人盯辦確保問題訴求及時迴應解決。

截至目前,已舉辦活動15期,共迴應解決來自289家企業的425項訴求,有力破解了一批跨部門、跨層級的“老大難”問題,一批惠民生、激活力、促發展的制度機制加快形成。針對企業提出的環評審批難問題,省生態環境廳不斷優化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實現環評審批、排污許可等“全程網辦”“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

堅持進園區、進企業解難題,靠前一步,多想一層,打通服務企業的神經末梢。省發展改革委完善領導包保服務16個州(市)制度,每季度主動深入基層一線“巡診”“上門問診”“敲門問需”,提供政策直達、要素保障、項目推進等“一站式”服務,共迴應解決27家企業的43項訴求,通過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

針對走訪調研中小微企業反映的融資難問題,省發展改革委與雲南金融監管局依託省“融信服”平臺,擴能增效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通過聯合篩選名單、二次融資對接、信用修復輔導等方式增強企業獲貸能力。目前,幫助保山市14戶咖啡企業獲得貸款8760萬元、臨滄市121戶小微企業獲得貸款3568萬元。

同時,我省創新開展“政企相約·週週見”活動,成爲“廳局長坐診接訴”“巡診”“上門問診”等活動的延伸與細化,着力爲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省發展改革委持續發揮優化營商環境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牽頭、兜底和協調作用,每週與民營企業開展溝通交流,及時提供政策諮詢、流程指導和協調服務,通過政企高頻互動確保企業問題訴求“週週有迴應”。截至目前,共舉辦9期“週週見”活動,迴應辦理21家企業的50項訴求,獲得經營主體廣泛好評。

圍繞企業提出希望儘快出臺綠電直連細化政策的訴求,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抓緊研究,近期制定出臺推動綠電直連建設實施方案,成爲全國首個落地的省級實施細則,着力滿足企業綠色用能需求、促進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爲企業降低用電成本提供更多選擇。

“公司從雲南‘走出去’又回到雲南發展,依託的是省委、省政府對民營經濟的大力託舉和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等職能部門把企業當作自家人,幫助協調解決項目審批、融資等問題,雲南有優質的文旅資源和市場,加上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對今後的發展有信心。”偉光匯通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投資副總裁汪仁梅表示,目前公司在文山、德宏、曲靖、楚雄等州(市)的文旅項目正穩步推進,希望加大產業政策優惠力度,政企聯動推動文旅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雲南在政策加碼、服務升級、環境優化等方面多重發力,真誠相邀、用心服務“最好合夥人”,在雙向奔赴中共創共享“有一種叫雲南的機遇”。

雲報全媒體記者段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