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西螺農會碾米廠憂「不更新會被淘汰」砸錢升級自動化產線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年產值5.5億元,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今揭牌啓用。記者陳雅玲/攝影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年產值5.5億元,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可節省3至5名人力,今碾米廠揭牌啓用,縣長張麗善,感謝西螺農會的執着跟堅持,將最好的米帶給消費者。

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在民國72年建廠,至今逾40餘年,農會爭取農糧署補助507萬元、縣府補助1300萬元,加上自籌經費,今年初斥資6千萬元打造全新自動化產線,今天揭牌啓用,縣長張麗善、立委張嘉郡、縣農會總幹事陳志揚、縣議員廖偉晴、西螺鎮長廖秋萍等人都到場見證。

西螺鎮農會總幹事廖錦富說,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每年出貨1.6萬噸白米,年產值5.5億元,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產自於此,建廠後因年年生產不停歇,從未大幅更新設備,但隨時代進步,「不更新就等着被淘汰」,因此今年進行廠房更新。

佔地900坪大的碾米廠有3層樓高,此次更新打造自動化產線,引進色彩選別機、包裝機、製程流程更新、2臺堆高機、5噸大貨車,並增設機器手臂以減少人力支出,廖錦富說,自動化產線可減少3至5名人力,更重要的是生產旺季時「員工不用加班」,他開玩笑說,省下不少加班費。

縣長張麗善說,雲林是臺灣的糧倉,濁水溪上游產出的稻米都在西螺鎮農會碾米廠精緻、包裝,廠房更新後省時省力,且結合冷鏈、溫控設備,可維持稻米的品質,縣府對於西螺鎮農會扮演稻農後盾,會給予全力支持,也感謝西螺農會的執着跟堅持,將最好的米帶給消費者。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年產值5.5億元,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今揭牌啓用。記者陳雅玲/攝影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今揭牌啓用,縣長張麗善(右二)參觀廠區。記者陳雅玲/攝影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年產值5.5億元,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今揭牌啓用。記者陳雅玲/攝影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埤源碾米廠是全臺農會體系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包小包裝米即從該碾米廠產出,年產值5.5億元,因建廠後不曾大規模更新,今年斥資6千萬元打造自動化產線,並引進機械手臂,今揭牌啓用。記者陳雅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