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價走向太難掌握 有中大型貨櫃船公司將美國線現有長約直接延長一年
▲有中大型貨櫃船公司將美國線現有長約直接延長一年。(圖/基隆港務分公司)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打亂傳統供應鏈,市場前景變得難以掌握,貨櫃船運市場美國線長約本月底即將到期,但是多數託運人至今還在觀望,不肯接受船公司以成本理由要求調漲的新約價,昨(28)日有一家排名在全球12名以內的中大型貨櫃船公司,決定將現行長約延長一年,以爭取更多客戶簽約,預料將衝擊業界長約佈局,是否有其他船公司跟進引人關注。
國內兩家超大型攬貨公司至今都還未籤屬新長約,兩公司認爲,船公司太堅持拉高長約價,但今年應該沒有那個行情,美國即使與各國陸續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但是估計關稅還是會比以前高,會壓低美國民衆消費力,市場整體貨量減少的機率高,全美零售聯合會(NRF)估美國進口櫃量6月減3.2%,7月減13.9%,且不看好下半年。
去年美國線長約價簽得低,主要是因爲疫情期間美國進口商進了太多貨,花很長時間在消化庫存。未料之後因爲紅海危機遲遲不解除,美國東岸又有罷工危機,造成現貨市場運價節節高升,在去年7月初運價達到最高峰,因長約價簽得太低,船公司實施配比價,一度曾經4個貨櫃僅有一個給長約價。
今年船公司無論如何要調高長約價,卻碰上川普大加關稅,雖然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但是對各國還是有10%基準關稅,對全球最大出口國拋出145%的超標關稅,在雙方對峙難解情況下,這場法人眼中的「貿易死戰」能否善了沒人敢說。
攬貨業分析,決定將長約延長一年的貨櫃船公司,顯然想先掌握一定貨源,市場好轉的時候,還有五到六成的貨載可以享受高水平的現貨價。
而已經簽下長約的大型攬貨公司則坦言,雖然長約價比目前現貨價還高,但只要現貨價低於長約價,就先用現貨價出貨,運價高的時候,還有配比價可以壓低平均運價。
今年3月初在長堤召開的越太平洋線海運研討會(TPM25),船貨雙方利用研討會談出的今年長約運價,超大型直客美西每大箱(40呎櫃)約在1500-1700美元之間,不收旺季附加費(PSS),美東加價800美元;大型直客約在美西約在1700-1800美元之間,美東加價1000美元,不收旺季附加費。
中型直客美西約2000美元,美東約3000美元,收旺季附加費;大型攬貨公司美西約2100美元,美東約3100美元,收旺季附加費;中型攬貨公司美西約2300美元,美東約3300美元,收旺季附加費。馬士基與赫伯羅德的雙子星聯盟,因爲多港採取轉船服務,價格估計較同業低100-1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