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教室》袋棍球躍奧運 男女大不同
運動教室
掃碼看影音
袋棍球運球。(範揚光攝)
袋棍球射門。(範揚光攝)
袋棍球女子球員主要護具爲護目鏡。(範揚光攝)
袋棍球女子球員開球。(範揚光攝)
袋棍球男子球員需穿戴頭盔、手套及護甲等護具。(範揚光攝)
袋棍球男子球員開球。(範揚光攝)
袋棍球守門員與守門圈(虛線)。(範揚光攝)
10人制男女袋棍球規則對比
男子場地、女子場地
袋棍球被列入2028年洛杉磯奧運正式項目,繼1904、08年後第3度登上五環賽場,臺灣在11年前引進這項「地表最速的草地運動」,除了目標要闖進奧運外,更想將這項結合快速手眼協調、反應力、爆發力和戰術智慧的運動推廣到全臺各地。
袋棍球起源於北美原住民,指的是一種使用頂端具有網狀袋子的長棍作爲持球工具的團隊球類運動,現於全球近百個國家發展,比賽形式爲10人制,爲提升賽事觀賞性及推展的普及性,於奧運推出6人制。
袋棍球的快節奏、不間斷,並結合籃球戰術、足球的空間運用及美式足球的強力撞擊,比賽精彩激烈。而在男、女子比賽裝備及規則上也有所不同,男子袋棍球容許更多身體接觸,裝備也較多,有頭盔、護胸、護肘、手套、牙套等保護裝備,並穿着釘鞋進行比賽;女子球員則須配備護目鏡與牙套上場比賽。
也因爲裝備上的不同,在規則端也可以看出差異,男子球員在比賽中可允許更多肢體碰撞,持球狀態時更可以用袋棍敲砍、意圖把球搶過來,可以接受合法的身體碰撞與敲擊,但這在女子賽事中多屬於違規,女子僅容許輕微軀幹接觸。
10人制袋棍球一隊23人,以10對10的方式進行比賽,3名前鋒、3名中場、3名後衛及1名守門員。比賽一場爲60分鐘、單節15分鐘,球場大小爲110x60公尺。6人制國際規則則爲單節8分鐘、共4節,球場大小爲70x36公尺。
特別的是,進攻方可以從「守門圈」周圍各地攻擊,但守門員所鎮守的「守門圈(半徑3公尺)」就如同足球的禁區,進攻方進球前不能踩進去,否則違例,球權將進行交換。而男、女袋棍球另一個不同是在開球動作,男子開球是雙方開球員蹲着,雙方開球員在場中央蹲下角力,以速度和力量搶得球權;女子則是在場中央以球杆夾球,把球拋至空中搶球得球權。
袋棍球是一項體能和心理質素需求很高的運動,講求速度、爆發力和身體的對抗性、閱讀球場的思維及作出正確決定的判斷力。2014年開始接觸袋棍球的男子球員胡育鴻說:「藉由這項運動可以培養更好的團隊默契、領導者經驗,這是現在小孩子比較缺乏的。」女子袋棍球球員林怡萱則認爲,女子袋棍球的規則更適合於推廣,「以安全來說,用女子的規則去讓大家接觸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