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圍着企業轉 盯着項目幹

項目建設週期長、審批流程繁瑣、突發問題難協調,是不少企業在落地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一邊是企業急於投產的迫切需求,一邊是傳統流程中難以避免的時間損耗,這種效率差距曾讓許多項目望而卻步。如何破解?

北京天杉高科是一家專業從事風電機組混凝土塔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底,爲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企業亟需擴建生產基地,在選址方面經過了多方考量——既要靠近原材料供應鏈以降低成本,又要兼顧交通便利性和區域產業政策支持,因此決策過程相當審慎。

“項目落地前,我們考察了多個候選地,鄆城的方案與誠意最讓人動容。”8月8日,企業負責人楊豐廷回憶道。當鄆城縣陳坡鄉黨委書記王琳得知企業計劃擴建生產基地時,立即帶領招商團隊三次奔赴北京。他們不空談政策,而是帶着量身定製的營商方案,詳細介紹鄆城的區位優勢與“全程代辦、高效審批”具體舉措。

在傳統認知中,“風電混塔預製基地”建設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4月20日,當這個投資1.4億元的生產基地在夜色中點亮試生產的“信號燈”時,所有參建者都爲之歡呼。這個從破土動工到試生產僅用時31天的項目,以令人驚歎的“閃電速度”展現了政企合作的高效與力量,創造了行業建設的新標杆。

如今,位於鄆城縣經濟開發區的北京天杉高科塔架製造項目已實現規模化投產。這個年產160臺套風電混塔、年產值達7億元、可帶動200餘人就業的綠色能源項目,與昔日荒草叢生的閒置地塊形成了鮮明對比。

企業成功投產的背後,蘊藏着一個盤活閒置資源的典型案例。該地塊原爲智能染色園項目用地,後因企業資金鍊斷裂於2022年下半年陷入停滯,成爲一塊“沉睡資產”。鄆城縣創新採用“騰籠換鳥”模式,通過精準招商、政策扶持和手續代辦等組合拳,最終促成項目落地,讓這片閒置土地煥發出新的產業生機。

陳坡鄉成立了以王琳爲牽頭人的4人服務專班,當上了項目的“貼身管家”。建設期間,專班成員天天守在工地,王琳每週至少3天堅守現場,“企業有呼,我們必應”成了工作常態。

投產後,政府服務並未“斷檔”。企業提出安全生產培訓需求,縣經濟開發區相關部門次日便協調好單位、專家與設備。爲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主動對接濟寧等地牽線訂單。如今,母公司金風科技計劃追加投資,建設風電設備塔頭生產線並拓展新能源制氫產業,這份信任正是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最佳認可。

今年以來,鄆城縣創新推出片區網格化項目服務專班機制,從招商洽談、手續辦理到建設落地,實現“全程陪同、專人對接、多方協同”的全鏈條服務。專班人員化身“代辦員”“協調員”,把辦公室搬到項目現場,用“貼身護航”打破部門壁壘,讓企業少跑腿、好辦事。通過這一機制已推動6個招商引資項目順利落地,企業選址、立項等手續辦理時間平均縮短30%,項目建設週期顯著提速,切實爲企業發展減負賦能。

北京天杉高科塔架製造項目的成功落地,給出了鄆城縣助企發展的明確答案。在這裡,“政府圍着企業轉,服務跟着項目走”的理念正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菏澤日報 記者 孫濤 通訊員 崔如坤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