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接觸藝術、修煉美學 啓動自我修復能力

《美學修煉: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美學博士CEO教你打開視角拓展審美力》名人推薦:是一本給企業人士接近藝術及美學的紮實工具書。──臺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 黃金屋隨手翻:名人書單 https://bit.ly/4j0b0dd

現在流行斜槓人生,我的好友商之器科技公司董事長盤龍,可說是企業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學的是電子工程,專精於軟體設計,從事醫療相關產業,卻又潛心修習美學,除了提升自我美學素養及審美能力,讓自己公司的產品從根本得到改變,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更進一步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貢獻一份心力。

他的《美學修煉: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美學博士CEO教你打開視角拓展審美力》,是一本給企業人士接近藝術及美學的紮實工具書,論點精闢、連結人生,又兼具學理,可說是少見的美學入門好書。

到底爲何人人都需要美學修煉?書中提到兩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

1.內在心象不同,人生走向就不同:這是很根本的結論,一個懂得在生活中發現美的人,就可以超越環境,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他的人生選擇也會越來越好。

2.提升審美能力,啓動自我修復能量:這點也非常重要,未來職場競爭激烈,尤其是在AI加入職場後,人們的壓力大增,怎樣能讓自我得以修護?適時移轉註意力,讓自己能隨時處於人生有趣味、有美感的情境當中,正是舒壓及自我再造的必要條件,而接觸美好事物,懂得欣賞與感受美,就是這一把鑰匙。

我覺得增加自己的審美判斷力,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作者在第二部分「看一下─吸收藝術場域的美學底蘊」中,就告訴大家如何接近藝術場域的方法,我特別注意到他說:「到美術館時,會先到它附設的咖啡店或餐廳坐一坐。」這是很好的方法,因爲人們在觀賞藝術前需要先進入「藝術準備」,這個準備通常包含了場所、儀式感框架與觀衆四個面向,美術館的咖啡廳至少有空間感、儀式感,還有觀衆。準備好了再進入藝術情境,會更有收穫,千萬別來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