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報到都痛如刀割? 中醫師揭兩大體質「這樣做」能真正止痛
每月經期報到,不少女性會出現臉色蒼白、冷汗直流,甚至必須靠止痛藥度過的情況。中醫師提醒,經痛不是無解,從中醫角度看,多屬於「氣血失調」,透過鍼灸、穴位按摩與中藥調理,有助減緩不適。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每月經期報到,不少女性臉色蒼白、冷汗直流,甚至必須靠止痛藥度過。中醫師提醒,經痛不是無解,從中醫角度看,多屬於「氣血失調」,透過鍼灸、穴位按摩與中藥調理,有助減緩不適。
中醫師章晉瑋表示,經痛主要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黃帝內經》早有「不通則痛」的說法,正是指氣血阻塞導致疼痛。他指出,常見經痛可分爲兩類「氣血阻塞型」以及「氣血不足型」。「氣血阻塞型」多見於壓力大、情緒波動者,容易「肝氣鬱結」,經前常伴隨腹脹、乳房脹痛,月經來時疼痛劇烈;「氣血不足型」則常出現在體質虛弱或子宮偏寒的女性,因血脈收縮不暢,容易出現下腹冷痛。
一般民衆以爲經期不能鍼灸,但章晉瑋指出,只要由專業醫師操作,經期鍼灸反而能有效止痛、驅寒。他說,不少患者發現鍼灸時的酸脹感遠比經痛輕,下針後疼痛也能立即緩解。至於自我保養方面,他建議女性可平日按摩三個穴位,三陰交、氣海穴以及關元穴,經痛時可用拇指輕壓至微酸脹,每次3至5分鐘,也能配合熱敷下腹,但避免暖暖包直接接觸皮膚。
三陰交的位置在於小腿內側、腳踝上四指寬處,按摩的目的可調和氣血;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二指處,能活化氣血、溫煦下腹;關元穴在肚臍下四指處,可改善下腹冷痛、溫通經脈。
如果要使用藥物,「氣滯血瘀型」患者常使用柴胡、香附疏解鬱氣,搭配紅花、桃仁、川芎化瘀止痛;「虛寒型」則常用當歸、熟地補血活血,配合肉桂溫通經脈。章晉瑋建議,體質偏寒者可飲用簡易茶飲:枸杞5至10顆、肉桂1至2片,以熱水250c.c.燜泡10分鐘,能達到溫經散寒的效果。
針對「喝冰是否影響經痛」的疑慮,章晉瑋說,冰飲確實會讓寒氣入侵子宮,造成氣血凝滯,加重疼痛。他提醒,女性經期前後應避免冷飲,並注意腰腹及腳部保暖,同時搭配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