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舊兒童樂園要活化?文化局:考古遺址不宜高密度開發
「兒童舊樂園」是市民世代相傳的童年記憶,現爲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不少民衆假日會去踏青野餐。有議員指出,該地未來定位應從文化保存與城市記憶角度來經營與再利用。(北市公園處提供/張珈瑄臺北傳真)
位在圓山的「兒童舊樂園」是市民世代相傳的童年記憶,現爲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不少民衆假日會去踏青野餐。有議員指出,市府曾嘗試以招商推動活化,但缺乏企業意願,規畫進度有限,該地未來定位應從文化保存與城市記憶角度來經營與再利用。北市文化局表示,「舊兒童樂園」現址屬於國定圓山考古遺址,具有重要文化資產價值,不宜高密度開發。
「兒童舊樂園」於1934年由日本人建立,舊名爲「兒童遊園地」,與1914年興建的圓山動物園合併管轄,1958年改由私人經營更名「中山兒童樂園」,1970年再與圓山動物園合併經營,稱爲「圓山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1986年動物園遷址至木柵,遺留的空地變身爲兒童樂園新園區,面積增至9.8公頃,1991年更名「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2014年士林「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啓用後,「兒童舊樂園」吹熄燈號,5年後以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新面貌重新對外開放,屬國定圓山考古遺址,爲全臺珍貴史前遺址之一,除有圓山貝冢遺址、臺灣神社石燈籠等歷史遺蹟,還有仿古閩式建築羣,園區腹地相當廣大,現草坪上留有停運的摩天輪、旋轉木馬,成爲可供民衆打卡拍照的大型裝置藝術。
臺北市議員陳重文說,「兒童舊樂園」是少數位於市中心的大型遊樂場域,更是臺北城市發展與親子文化的重要見證,過去市府嘗試以招商方式推動活化,但缺乏企業有規畫意願,導致活化作業有限,若僅以商業角度來看待此園區,勢將忽略它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與市民情感,目前園區由公園處維護,暫時開放民衆免費使用,但應由文化局接手主責,妥善延續園區的歷史脈絡,讓新世代與老一輩臺北市民的共同記憶形成連結,體現公共文化資產的價值。
文化局表示,「舊兒童樂園」現址屬於國定圓山考古遺址,具有重要文化資產價值,不宜高密度開發,現開放爲市民日常休憩空間,文化局亦積極關注該場域活化運用,將適度規畫文化活動在此舉辦,使該地能兼具生活休閒與文化體驗。
北市圓山管理所主任莊勝豪說明,兒童舊樂園園區原爲北市青發處(現爲青年局)轄管,於2016年移撥由北市公園處管理及環境清潔維護,原址變爲現今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公園處接管後評估拆除部分設施並恢復綠地,提供民衆優質綠地休憩空間,並保留當初兒童樂園的摩天輪及旋轉木馬做爲公園地景設施,承載着許市民兒時的回憶。
莊勝豪表示,園區平面區域24小時開放,山上區域開放時間爲上午8時至下午5時,公園處每日會清潔環境、植栽維護及定期環境巡檢,因案址爲國定圓山考古遺址,是文化部2021年訂定「國定圓山考古遺址保存計劃」的指定範圍,該區域除具有自然休閒意義外,更爲兼具多元文化內涵的重要考古遺址,目前公園處依遺址保存計劃維護及保全整體環境景觀。